自由聯(lián)盟 -
中原書畫聯(lián)盟
-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個)。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 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lǐng)。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lián)系,聯(lián)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shè)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zhèn)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zhuǎn)。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shù)介L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jīng)太原時為太原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zhàn),苦戰(zhàn)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凌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jié)”。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長于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尸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尸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著名書法家張新明加的釋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jié)蒲外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 惟爾挺生,夙標(biāo)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谷,河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蹩。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復(fù)。天下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guān)。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嗚呼哀哉!尚饗
回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