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齋隨筆)
一種意外的成就感
一種意外的成就感
李辛儒
二十年前我曾經按照上級文化部門的安排,下鄉(xiāng)收集過數千件民間藝術品。在收集、整理、欣賞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認識和思考,想就此寫點文章,結果越寫越長,漸漸膨脹成了一本書。1991年交給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列為選題計劃,1992年以《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為題正式出版發(fā)行。在這本書的撰寫過程中,由于翻閱了大量先秦舊籍,還有一些另外的發(fā)現,隨即又寫成了《周代馂余之禮的有限播化》,當年易名為《神來之食岐山臊子面》,也印成一萬本小冊子,廣為傳播。后來由于繪事繁忙,一直沒有為寫文章動過腦筋。
自從學會玩電腦,能上網以來,方知我當年在書中所陳述的觀點得到不少人的認同。各地學人在相關著述中對拙著的征引,讓我感到一種意外的成就感。
(1)曾在網上瀏覽過以昵稱“湘西人”署名的文章《論沈從文情愛小說的民間意象》,發(fā)現此文對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引用多處。作者單位是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后又在中國文學網見到同一標題的文章,原載《文學研究》2007年第一期,作者張永。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被列為參考文獻之一。
(2)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所編《民俗學》教學大綱,將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列為重要參考文獻。
(3)《<詩經>中“蓮”意象生殖崇拜意義探析》一文,發(fā)表在《榆林學院學報》上,作者是延安人牛芳,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被列為第二部參考文獻。
(4)瀏覽中國學術論壇,見北京師范大學考研與自考咨詢機構公布了幾十種民俗學書目,其中第九部為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書目編者署名:曳杖過煙林。
(5)《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發(fā)表《中國傳統奇數重疊節(jié)日原型考》,對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征引多處。作者關長龍,1964年生,系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敦煌學和中國文化史。
(6)《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發(fā)表鐘聲文章《論剪紙藝術的審美價值》。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被列為參考文獻。作者系寶雞文理學院教授。
(7)《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發(fā)表關童的文章《端午新考》。多處引用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中的觀點。
(8)中國僑網——華文教育——漢語課堂,發(fā)表《端午節(jié)名小考》一文,編輯人陳安娜,作者不祥。參考文獻中列有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
(9)民間文化青年論壇——張士閃推薦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言語》,還說到:在藝術與民俗之間琢磨事的人還真不算少,僅在民間工藝美術領域從文化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書曾見過:(A)陳瑞林編《民俗與民間美術》,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B)李辛儒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10)《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發(fā)表劉毓慶的文章:《關于<詩經·關睢>篇的睢鳩寓意問題》.其參考文獻第四部是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
(11)《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6期發(fā)表常海燕文章:《從婚喪禮儀看儒釋互補》。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被列為參考文獻之一。
(12)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報《裝飾》雜志2006年第8期,發(fā)表陳清的文章:《論“門當”“戶對”的文化內涵》,對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有多處引用。作者單位:華僑大學藝術系。
(13)南京大學小百合站——精華文章閱讀——民俗學書目,將《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列為第九部。
(14)《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發(fā)表古風(貝逸人)的文章:《普陀山送子觀音與儒家孝德思想的對話》,對《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有多處引用。
(15)新浪網博客文章:《浙江地區(qū)明清時期木雕床紋飾題材之民俗心理體現》,作者:謝達。其第四部參考文獻即《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又獲謝達發(fā)來消息稱,此文還發(fā)表在《神州民俗》雜志。
(16)《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發(fā)表李建的文章:《<女媧作笙簧>神話的文化解讀》。對拙著《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有所引用。
(17)《黔西南民族師專學報》發(fā)表張慨的文章《生殖崇拜觀念在國人民俗文化中的影響》,拙著被列為第一參考文獻。
此外,如中國民藝研究所——民藝學書目一覽;興華論壇——民俗學書目300種;中國風俗習慣——各種風俗專志;《關中節(jié)日小饃》等等都對《民俗美術與儒學文化》有所收錄和引用。
至于《臊子面》小冊子,也有不少網絡信息,如:桑梓年華——中國特色的面;搜狐社區(qū)——陜西論壇——陜客一族——共享關中農村的春俗;旅游寶典與裝備——中國民俗旅游從書全集;地理旅游——黃土高原的民俗與旅游;西北旅游景點專題:《住農家院 吃正宗臊子面》;大洋網——廣州日報文章:《剩飯與福巴子》等等,不再贅述。
戊子年正月初六
發(fā)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