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脫口秀、舞劇、音樂劇等市場殺瘋了
犀牛娛樂原創(chuàng)
文| 方正 編輯|樸芳
《出馬》《戲臺》《太白金星有點煩》《只此青綠》《紅樓夢》《天工開物》《孔雀》《錦衣衛(wèi)之刀與花》《趙氏孤兒》《巴黎圣母院》《日落大道》《芝加哥》……
這些2025爆款演出你看了幾個?

不知各位發(fā)現沒有,當下無論你身處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還是盤踞老家二三四線城市,周末攜親朋好友共赴一場話劇或舞劇或音樂劇或脫口秀演出,正在成為越來越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以上這個消費趨勢,推動2025劇場類演出市場迎來大爆發(fā)。8月4日中國演出行業(yè)協會聯合燈塔研究院發(fā)布了《2025年上半年劇場熱門項目和消費趨勢洞察》,用“漲勢迅猛”四個字形容其市場表現毫不為過——
比如,話劇場次同比增長16%,票房同比增長3%;脫口秀場次同比增長54.1%,票房同比增長134.9%,已成劇場類演出第二大品類;精品舞劇帶動傳統文化破圈傳播效果顯著;以及,音樂劇市場增長持續(xù),票房同比增長了15.1%……

這些令行業(yè)振奮的數字背后,當下全國各地的劇場類演出究竟“熱”到什么程度?這個朝陽賽道正在逐漸顯露出哪些利好信號?今天這篇咱們仔細盤盤。
脫口秀/舞劇/音樂劇殺瘋了
首要體感是“爆款層出不窮”。
其實檢驗現在劇場演出火不火不難,你問下身邊朋友知不知道《出馬》《戲臺》《只此青綠》《日落大道》?或者,當《只此青綠》或大熱脫口秀演員的專場巡演到了你所在城市,你看下身邊朋友是不是都在大聲談論或欣然前往?
犀牛君有個小觀察,這市場越來越熱的一大證據是,2025上半年有很多的爆款IP演出正在“殺”向全國各地的大小城市。像精品舞劇《只此青綠》今年接連去到了衡陽、寧波、常州、青島、廈門等較低線城市火熱巡演;脫口秀演員小鹿的新專場《我的中女時代》則深入到了省會城市濟南、武漢、太原以及連云港、蘇州、青島等非省會城市“全國開花”。

一個誰都無法忽視的行業(yè)現象是,上半年脫口秀、舞劇、音樂劇、沉浸式演出都在全國大小城市日漸火爆起來,中演協近期發(fā)布的《2025年上半年劇場熱門項目和消費趨勢洞察》透露了這方面的具體趨勢。
脫口秀賽道漲勢最兇,好幾個數據都很驚人!吧习肽昝摽谛阊莩鰣龃瓮仍鲩L54.1%、票房同比增長134.9%”和“個人脫口秀專場巡演已累計超千場,超60萬觀眾觀演”折射了脫口秀專場演出正在全國各地迅速積累起忠誠觀眾,從小地方觀眾進階為行業(yè)大牛的房主任式逆襲故事或將繼續(xù)上演;報告還特別提到“呼蘭、黑燈、唐香玉、劉旸、小鹿等藝人專場呈現良好的市場號召力”,并重點舉例了“呼蘭《草臺班子》專場巡演舉辦了58場、超7.2萬觀眾觀演、場均觀眾超1200人、大麥評分9.6”,可見脫口秀個人專場日漸展現出了對標過往明星個人演唱會的扛票房能力。

“單場500人以上脫口秀演出達650余場(同比增長8倍)”和“在專業(yè)劇場進行的脫口秀演出場次激增”昭示了脫口秀演出在“場地”和“規(guī)!鄙蠈崿F躍升迭代,今后千人/萬人線下觀演脫口秀乃至把脫口秀開到體育場也不是不可能。
舞劇賽道的漲勢也很好,典型表現是“精品舞劇持續(xù)引領市場”、“現象級IP帶動傳統文化破圈傳播”。特別是越發(fā)名聲大噪的《只此青綠》《紅樓夢》《孔雀》《詠春》等舞劇被更多城市觀眾知曉,《天工開物》《天下大足》更是刻意結合地域文化去定制舞劇,以及朱潔靜(《朱鹮》《永不消逝的電波》)、唐詩逸(《水月洛神》《孔子》)等人氣舞劇A角受到年輕觀眾追星式熱捧等現象,均彰顯了其市場潛力的無可估量。

票房同比增長15.1%的音樂劇賽道,則是“國內國外兩開花”。國內方面,各細分賽道音樂劇都有爆款,上半年新國風音樂劇《錦衣衛(wèi)之刀與花》首輪演出市場反響熱烈,成了大麥評分9.8的年度黑馬;女性向音樂劇《她對此感到厭煩》聚焦當下很熱的女性覺醒話題、上海定期駐場演出助其大麥評分沖到9.9。國外方面,上半年加速引進了諸多國際經典劇目,比如《巴黎圣母院》《日落大道》《芝加哥》等國際級外語原版音樂劇盛宴,而稀缺性很強的獨站場次音樂劇《SIX》引跨城比例達30.8%的大批觀眾跨城觀演也說明當下市場“風向利好”。

劇場演出的6大利好信號
講完單體賽道,再探整體發(fā)展。
在犀牛君看來,從上述中演協報告到今年各類行業(yè)現象都可看出,劇場類演出市場確實正處于高速增長期,下面我們梳理下劇場演出的6大利好信號——
第一,爆款IP效應越來越強,名頭越響的作品越能下沉。這點上文已闡述很多,我們可以看到,曾登春晚聞名全國的《只此青綠》IP能巡演到更多城市、改編成院線電影近期正在熱映的《戲臺》也在籌備去往更多地方開演,可見大爆款IP作品今后的商業(yè)市場增量不可小覷。

第二,頭部城市票房強勁,二線城市緊密追趕,低線城市蓄勢待發(fā)。中演協報告透露,其實上海北京仍是劇場類演出遙遙領先的兩大巨型票倉,上半年兩城票房占比高達21.4%和21.1%;但二線城市也是追趕得緊,報告稱“場次持續(xù)增加”、“帶來小幅票房增量”;而更低線城市則是潛力無窮,上半年票房TOP10城市里也出現了貢獻票房占比達2.8%的蘇州,這樣后起之秀的城市票倉很值得行業(yè)追蹤關注。
第三,年輕觀眾以多維方式涌入該消費市場,潛在市場增量釋放中。傳統意義上線下劇場類演出受眾年齡偏高,但此次中演協報告提到了“沉浸式演出、音樂劇、脫口秀中,00后購票占比達23.0%以上”,更年輕觀眾們樂于擁抱這些線下消費是行業(yè)的重大利好。

第四,更新潮的演出類目票房增長強勁、未來可期。比如前面重點分析的脫口秀、舞劇、音樂劇等賽道,再比如年輕世代更偏愛的沉浸式演出,報告稱上半年沉浸式演出場次、票房、人次上均持續(xù)增長,環(huán)境式音樂劇《時光代理人》《辛吉路的畫材店》、驚悚喜劇結合密室體驗的《開關SWITCH》、沉浸式驚悚懸疑音樂劇《怪物》《幽靈》等復合類型沉浸式演出均受到年輕觀眾追捧,足見今后該賽道大有可為。
第五,劇場類演出“社媒化宣發(fā)”、“流量化追星”現象日漸突出,既有負面影響也有正向價值。由于短視頻、綜藝等多元渠道都有幫助宣發(fā)音樂劇或舞劇的人氣演員(如阿云嘎、陳麗君等),從而造成了演出消費的娛樂化、流量化傾向。盡管這確實滋生了很多亂象,但客觀上也明顯拉動了線下劇場類演出市場邁向“商業(yè)帝國”的大眾消費新階段。

第六,內容才是硬道理,劇場類演出正在逐步邁向“精品路線”,這是犀牛君和行業(yè)人士看好這個市場的本質原因;氐轿恼麻_頭,《戲臺》《只此青綠》《天工開物》《錦衣衛(wèi)之刀與花》等項目之所以在全國大小市場都能發(fā)揮“爆款”效應,核心原因還是項目本身品質過硬,所以今后我們還是很期待劇場類演出能為當下頗為低迷的泛文娛市場輸送更多“好作品”。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