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6年前楊絳去世,壽至105歲,獨生女走在她前面,財產(chǎn)全部捐獻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醫(yī)院安然辭世,享年105歲,帶著她一生的才華與成就悄然離開了人世。

作為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翻譯家,楊絳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尤其被譽為“民國才女”。她的丈夫錢鐘書,憑借著《管錐編》和《圍城》等作品的巨大影響力,是文學界的巨擘。與錢鐘書相比,楊絳的名氣似乎稍顯遜色,但她的成就同樣值得世人敬仰。常常因為錢鐘書的光環(huán),楊絳被稱為“錢鐘書夫人”,然而,實際上無論生前還是死后,楊絳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她的成就和人格早已超越了“夫人”這一標簽。楊絳無疑是一位獨立的作家和思想家,雖然她的作品和名氣可能比不上丈夫的錢鐘書,但她依然是許多人仰望的文學高峰。

楊絳的婚姻非常美滿,她和錢鐘書的“伉儷情深”幾乎成了文學界的佳話。他們兩人彼此相知相愛,扶持一生。她出生在一個富貴家庭,生活無憂,才情出眾,成就斐然,最終享年105歲,這樣的圓滿人生令人羨慕。然而,盡管生活似乎完美無瑕,她與錢鐘書唯一的女兒卻早逝,而且沒有留下后代,這成為她人生中的一小遺憾。

楊絳去世后,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了公告,宣布她所擁有的所有財產(chǎn)將捐贈給國家博物館及其他相關機構。這些捐贈包括了楊絳與丈夫錢鐘書多年收藏的珍貴書畫、書籍、手稿等。楊絳生前已做出捐贈的決定,而其中大部分財產(chǎn)也在她生前已完成交接。盡管她的捐贈行為無疑是崇高的,但也顯露出一種無奈與遺憾。畢竟,楊絳去世時,親生后代早已不在人世,甚至沒有可以繼承遺產(chǎn)的直系親屬。

楊絳于1911年7月17日出生,本名楊季康,后來才取了“楊絳”這個筆名。她的故鄉(xiāng)在無錫,后來由于父親工作的原因,楊家遷往了蘇州。楊家素有文化底蘊,楊絳的曾祖父與祖父都是學者,她的父親楊蔭杭是著名的法學家和進步學者,姑姑楊蔭榆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她的姑姑楊蔭榆在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中有過提及,雖然在文章中魯迅描繪了她的負面形象,但楊蔭榆在抗戰(zhàn)時期為了保護婦女同胞而英勇犧牲,身負重傷,最終為國捐軀,足以證明她為民族做出的貢獻。因此,楊蔭榆的歷史形象并非單純的負面,至少她的忠誠與奉獻是值得肯定的。

楊絳與錢鐘書的緣分始于清華大學,當時楊絳剛剛考入清華,錢鐘書則已經(jīng)在校讀書三年。巧的是,錢鐘書也是無錫人,同樣出自書香門第,父親錢基博在教育界享有盛名。清華大學的校園里,錢鐘書因其獨特的才學而聲名遠揚,他的學業(yè)成績十分偏科:數(shù)學成績差得可怕,語文和英語成績卻出類拔萃。這樣獨特的才子讓他成為了校園里的傳奇人物。楊絳聽說過錢鐘書的事跡,心生好奇,結果兩人初次見面時,就火花四射。錢鐘書開口便說:“我沒有訂婚!睏罱{回應:“我也沒有男朋友。”兩人對彼此的誤解與早已聽聞的名聲,竟然成了這段對話的起點。

年輕的錢鐘書風度翩翩,英俊非凡,憑借出眾的才華和門第,注定是備受青睞的對象。而楊絳也是校園中的美麗才女,容貌出眾,氣質優(yōu)雅,若她愿意,隨時可以找到合適的伴侶。然而,命運似乎注定了他們的相遇,錢鐘書從此只愛楊絳一人,楊絳的心也早已屬于他。經(jīng)過幾年的相識,到了1933年,錢鐘書順利畢業(yè),二人終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1935年夏,楊絳和錢鐘書在蘇州舉辦了婚禮。由于那時氣溫酷熱,錢鐘書穿著西服,汗水浸濕了衣衫,拍下的婚禮照片也成了日后夫妻之間笑談的對象;楹蟛痪,夫妻倆便前往英國繼續(xù)學業(yè),之后又轉學法國。1937年5月,楊絳在英國生下了她唯一的孩子——錢瑗。那時的社會并沒有現(xiàn)代的計劃生育概念,生育多少孩子由家庭自由決定。楊絳與錢鐘書在經(jīng)濟上完全沒有壓力,完全有條件再生育,但夫妻倆卻決定只要一個孩子。原因竟然是,錢鐘書擔心若再有一個孩子,萬一這個孩子比錢瑗更出色,父母就會偏愛他,從而讓錢瑗感到不開心。即使今天,這樣的理由也顯得十分與眾不同,甚至可以說有些“癡”。然而,錢鐘書的這一想法,從某種角度看,體現(xiàn)了他對女兒無比專注的關愛,這種情感的專一與深沉,不僅體現(xiàn)在楊絳身上,也深刻影響了錢瑗的一生。

錢瑗從小受到父母的熏陶,成績優(yōu)異,最終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并留校任教,后來晉升為教授。然而,錢瑗的感情生活并不順利。1968年,她與同齡人王德一結婚,然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王德一因無法承受精神壓力而自盡,留下了深深的悲痛。此后,錢瑗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情感低谷,直到1974年才與第二任丈夫楊偉成結婚。楊偉成有兩個孩子,而錢瑗從未生育,但她將繼子繼女當作親生孩子撫養(yǎng),得到了繼子繼女的感激與尊敬。然而,盡管楊偉成的孩子們在她的撫養(yǎng)下長大,錢瑗與他們之間的親情始終難以代替與親生子孫的血脈相連的關系。

不幸的是,錢瑗也未能享受長壽。1997年3月4日,年僅60歲的她因病去世,令楊絳和錢鐘書深受打擊。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也因病離世。此時,楊絳成為了唯一存活的家庭成員,度過了長達18年的獨居生活,直到她在2016年去世,享年105歲。

雖然楊絳與錢鐘書都是書香門第,且擁有極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理應有更高的概率培養(yǎng)出更多的才子,但最終他們的唯一女兒錢瑗也未能繼續(xù)這個家族的血脈。盡管如此,楊絳一生的豐厚積淀與個人成就,仍讓人感到人生已然圓滿。她擁有了深刻的愛情、杰出的事業(yè)以及長壽,這些已是無上的幸運,而人生的其它遺憾,或許正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寫照。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