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蒼勁,雄渾秀逸,云海變化之奇,瀑布飛流之美,令人心悅誠服。李可染作為中國不可多得的國畫大家,留下了不少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性的作品。在繪畫領(lǐng)域中,李可染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而在他去世以后,卻引起了一樁不小的丑聞。作為國畫大師的他字畫值千金,但是他的遺孀表示想要捐掉他的字畫資產(chǎn)。子女聽聞后不愿這樣便將她告了,還口口聲聲稱“我們要瓜分”!一代名家去世后家人為了遺產(chǎn)鬧到這個地步,著實讓人心寒。那么是為何原因會落得這般田地呢,這出鬧劇又該如何收場?
國畫大師
李可染原名李永順,生于1907年。師從齊白石的他可以說是近代國畫大師了,而他留下的作品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為國畫領(lǐng)域帶來了無數(shù)的財富。因為李可染從小就喜歡繪畫,所以年幼時就開始學習繪畫技法,練就了不俗的繪畫才能。13歲時開始學習山水畫,并且意識到這類繪畫是他熱愛的的領(lǐng)域,于是一直在這一塊鉆研學習。
43歲時,李可染已經(jīng)在國畫領(lǐng)域成就頗多,于是被聘請到中央美術(shù)學院擔任教授一職。而后,李可染還專門進行了國畫的研究還有教學,專攻古典繪畫講解,且為喜愛藝術(shù)的初學者講解名畫。其貢獻也是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
致力于中國畫教學和研究的他為不少喜愛繪畫的人帶來了優(yōu)秀的講解材料。而在繪畫領(lǐng)域,李可染最擅長的便是山水以及古典人物。牧牛圖也是他得心應(yīng)手的繪畫題材。
其風格以“慢”著稱,不少大家看到都紛紛贊譽。其中作品還得以徐悲鴻的續(xù)作,老舍也在自己的作品里稱贊李可染的山水畫非常優(yōu)秀。這樣的榮譽想必是不少人羨慕和佩服的吧。
原配與現(xiàn)任
李可染大師在繪畫領(lǐng)域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他的個人問題,婚姻上的問題卻成為后來的一個隱患,更成為了一時興起的談資。李可染一生中有過兩段婚姻,第一任妻子為他生下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而第二任妻子鄒佩珠誕下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任妻子共讓他膝下有子女七人。
第一任妻子和李可染先生感情不錯,但是身子骨羸弱的她因病去世。幾年后李可染便認識了第二任妻子鄒佩珠,并且和她組建了家庭。二人相識也著實幸運,婚后感情也算不錯。
雖然鄒佩珠嫁給李可染之后要承擔起共同撫養(yǎng)前任孩子的重擔,但是對李可染的愛讓她不介意一結(jié)婚就當“后媽”。而且雖然父親再婚了,可前任生下的四個孩子卻沒有因此產(chǎn)生隔閡。
而后兩人也有自己共同的孩子,但是幾個孩子之間卻沒有什么矛盾,一家人生活也是非常融洽甜蜜。鄒佩珠對待前任的孩子如同對待自己親生一般,并沒有什么不同。
自從二人結(jié)婚之后,鄒佩珠就挑起了照顧全家人的重擔。而李可染能夠在事業(yè)上發(fā)展順利,可以說是鄒佩珠在后勤上付出了很多,才能讓他毫無顧忌的在外打拼。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本來順風順水又相處融洽。若不是這次財產(chǎn)分割問題,很有可能就不會產(chǎn)生之后的鬧劇。
財產(chǎn)分割
1989年,李可染先生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2歲。先生的離世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全家人都因此悲痛萬分。一家人本身感情就不錯,所以沒有人考慮資產(chǎn)問題,大家想的最多的還是先生的后事問題。
另一邊,當時的字畫遠不如現(xiàn)在來的值錢,所以也不至于到大家虎視眈眈爭奪遺作的地步。直到先生去世的兩年后,鄒佩珠才召集孩子們回家討論先生遺產(chǎn)的問題。而其中一個孩子明確表示不愿繼承遺產(chǎn),于是這次開會只有六個孩子參與。
家庭會議整個氣氛和諧,大家都同意母親來管理父親的遺物,而那些字畫由母親保管他們也沒有意見。而先生的遺孀卻表示這些作品她不會獨自霸占,她會將其捐獻出去,贈予國家或者相關(guān)的基金會。
到了年底關(guān)于遺產(chǎn)的分割問題又做了再一次的確認,并且達成了遺產(chǎn)繼承協(xié)議。大家同意共同享有繼承權(quán)并且進行字畫統(tǒng)計以后,大部分作品會用來創(chuàng)立基金會和捐給國家,這部分暫由鄒佩珠代為保管,另外的每個子女拿走幾幅留作紀念。
但誰也沒想到,這個確認好的事情最終會變成別的樣子。甚至子女將先生遺孀告上法庭,因為他們要瓜分!
一場鬧劇
而這一切還要從進入2000年以后說起。那時候李可染的作品突然升值,在市場上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作品。一幅作品在市面上開到幾千萬都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而這時候鄒佩珠手上擁有的字畫就不再是普通國畫那么簡單了,更多的是隱形的財富不可估量的價值。得到消息的子女們立刻不淡定了。
面對突然增值的父親的字畫,兒女們都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遺作。于是前任子女們一口咬定是鄒佩珠私吞了,并非她所說的捐獻出去了。
而鄒佩珠堅持:說好無償捐獻給國家的不能拿出來分給子女。聽到鄒佩珠公開表示作品是要捐獻出去的,幾個子女并不相信。被利益所迷惑的子女自然不愿意這個眼看到嘴的肥肉跑走,于是他們步步緊逼,甚至不惜撕破臉皮。
心意已決的鄒佩珠更不愿意將丈夫的畫作讓出來給貪心的子女了,對瓜分這些作品的行為更是嚴厲拒絕。
于是前任妻子的子女們想到了一個更加令人發(fā)指的行為——將后媽鄒佩珠告上法庭。而這個遺產(chǎn)之爭可謂是鬧得沸沸揚揚,一家人因為利益關(guān)系降到了冰點,不僅讓別人看了笑話,更是傷害了一家人的心。子女們口口聲聲表示他們也要分遺產(chǎn)。
而最后法院判決鄒佩珠代為保管的作品不被瓜分。剩下的一部分歸鄒佩珠,一部分給前任的孩子們,最后剩下的給鄒佩珠的孩子。而鄒佩珠在判決出來以后就將自己所托管的部分無償捐出給了北京畫院。而這場鬧劇也終于畫上了句點。
浮名浮利過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名利不過是身外物,為了金錢忘卻親情,用冷漠傷害家人的心,即使腰纏萬貫又會真的開心嗎?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