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之后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都被稱作年節(jié),年節(jié)階段全是非常喜慶的日子,每天都是一個節(jié)日,每天都有習俗和禁忌,如今來到正月十四日,你知道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嗎?正月十四的習俗是什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圣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后來成為了拯救難產(chǎn)婦女的神仙。于是民間立祠供大家祭拜,稱為“臨水娘娘”、“順天圣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fā)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在生孩子的時候不再畏懼難纏鼓勵自己的一種方式。
正月十四的習俗是什么
1、祭拜“伏羲”、“順天圣母”
正月十四民間有祭拜“伏羲”、“順天圣母”的習俗,伏羲是華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天皇,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在伏羲誕辰日,人們用整豬、整羊,還有水果等來祭祀,朗讀祭文,歌頌他的功德,祈求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健康,生活富足。而“順天圣母”是道教的一位女性神祇,是古代解救孕婦難產(chǎn)的一個仙人,民間立祠奉祀,稱之為“臨水皇后娘娘”。
2、守財神
過年,圖的就是個吉利,說到財神,它應(yīng)該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神明了,傳說它是主管世間財源的神明,能給人們帶來財運,正月初五,是民間恭迎五路財神到家的日子,迎來了財神就要守住財神,才能財源滾滾。人們會在正月十四這一天舉行一系列的點花燈、點蠟燭等儀式守護財神,祈福財神賜予他們財富,新的一年好運連連。雖然這只是習俗,但是千百年來它承載了人們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這就是年味。
3、喝亮眼湯
喝“亮眼湯”是浙江嵊縣的習俗,也叫羹湯,是將提前做好的糍粑切成小塊,跟青菜一同煮至成熟即可,底料放入食鹽或生抽調(diào)味就行,口味清淡,節(jié)日期間大魚大肉吃多了,正好來些素湯亮亮眼,民俗認為,十四夜醒目湯一喝,就表明年也過得差不多了,該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和挑戰(zhàn)啦。
4、吃麥流
農(nóng)歷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寧海城鄉(xiāng)家家戶戶都要吃麥流。麥流即是將菜葉、香干絲、蝦皮、番薯粉面絲放一道燒熟,然后把麥粉放下攪拌,成為薄薄的糊狀,就叫“麥流”。為什么寧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麥流呢?據(jù)說這與戚繼光抗倭寇有關(guān)。
5、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鬧元宵,有吃“糊辣羹”這一習俗。當天,小孩們自帶碗筷,串街走巷,挨門挨戶吃糊辣羹,說一聲:“吃發(fā)財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昂备笔怯媚档Z、蝦仁、魚肉、蟶肉等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蘿卜、蛋、香腸、菜絲等做成熟食后混合在炒燴最后加水勾芡而成。據(jù)說小孩串的門越多,吃的越多,越會聰明。討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會發(fā)財。
6、試花燈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jié),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jié)彩,并做一些游藝節(jié)目的預(yù)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jié)。至于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7、食糟羹
在臺州,元宵節(jié)為正月十四,其節(jié)日氣氛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和內(nèi)涵,臺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糟羹的制作方法很簡單,也很獨特。據(jù)清《臺州外書》載:元宵時,“以肉、菜和粉,雜薺、筍為羹,以多為貴,謂之吃糟羹!背R越娌、肉絲、豬耳朵、豬尾巴、豆面、冬筍、香菇、木耳、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芋頭等時令蔬菜,切成丁狀或末狀,在鍋里燒熟,加水燒開,再用米粉調(diào)水,倒入鍋中攪勻,燒成糊狀即成。古時,曾用酒糟調(diào)和,故稱“糟羹”。
正月十四的禁忌
一忌打碎器物:這一天打碎碗碟杯盤,意味著這一年都會“破運”。彌補的辦法就是說吉祥話“碎碎平安”,意味著“歲歲平安”。
二忌吵架、罵人:民俗里正月吵架會敗興一年,吵架會帶來兇禍。
正月里的禁忌和風俗習慣有很多,有人認為是迷信,但是老傳統(tǒng)不能丟,這樣才顯得更加的有年味,節(jié)日氣氛才會更加的濃烈,正月十四,“試燈日”和“拜娘娘”,圓圓滿滿才是年,一年日子都紅火!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