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是“天穿節(jié)”,也是小“填倉節(jié)”,是元宵節(jié)之后的頭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記得“做1事、吃2物、忌1事”,去病求福、順順利利。
1·正月二十“小填倉”
填倉節(jié)源自一個故事,那一年連續(xù)三年的大旱,地里的糧食顆粒無收,百姓們饑寒交迫、餓殍遍野。
而官府的糧倉里卻堆滿了糧食,縣官不但不愿開倉賑濟災(zāi)民,還下令加大摧繳賦稅力度,動不動就使用武力,不管百姓死活。
一位在縣衙里看管糧倉的老者,實在看不下去,就想偷偷打開糧倉,給那些活不下去的人弄點糧食。
在正月二十這天晚上,他偷偷地給幾個困難家庭弄了點糧,又讓他們轉(zhuǎn)告大家,正月二十五晚上悄悄地在官倉集合。
到了正月二十五這天,大家果然無聲無息地聚集到官倉附近。夜深以后,老者快速打開倉庫,讓大家把糧食運走。他知道這是重罪,隨后就一把火燒了官倉,自己也縱身投入火海。
大家剛把糧食背到家,就見官倉起了大火,瞬間明白了老者的用意。看救火無望,只得趕緊把糧食藏好,以免老者白白犧牲。
從此每年的正月二十、二十五兩天就成了“填倉節(jié)”或“添倉節(jié)”,正月二十是小填倉,二十五是大填倉。
2·正月二十“補天穿”
天穿節(jié)也是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最早的天穿節(jié)指的是雨水節(jié)氣,后來又分散開來,有些地方是正月二十,也有地方是正月二十一,相對來說正月二十比較普遍。
據(jù)《史記》中載:上古時,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zhàn)。共工大敗后,怒而撞向不周山,導(dǎo)致天塌地陷,使天河之水傾注人間。
女媧不忍心看生靈受災(zāi),就煉“五色石”補天,又斬神鰲之足撐起四極,從此萬物生靈得以安居。
名著《紅樓夢》的開端就引用了這個故事,稱賈寶玉是女媧補天時剩下的一塊五彩寶石。
據(jù)說女媧補天就是在正月二十這天,東晉時期的《拾遺記》里,就有“正月二十為天穿節(jié),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的記載。
北宋名家李覯還曾專門為此寫過一首詩,詩里說“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寫的就是正月二十這天,人們做煎餅“補天穿”的習(xí)俗。
3·正月二十的習(xí)俗
吃2物
一是煎餅,以前人們認為下雨就是“天漏”,雨水節(jié)氣是春季降雨的開端,人們就認為雨水節(jié)氣前后,要想辦法“補天穿”。
百姓們不會煉石,想“補天穿”只能靠理解和想象,于是就在雨水或者特定的日子,在家里做煎餅,然后拿出一張用紅色線綁了扔到房頂,稱補天穿。
后來又簡化成把煎餅揪下小塊,一些扔在高處叫“補天”、一些扔在地上叫“補地”,補住天穿和地漏也就是補住了日子、補住了福氣,也有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含義。
二是馎饦,馎饦其實就是面片湯,古代有天穿節(jié)吃馎饦的習(xí)俗,清代嘉慶年間一本縣志里也提到,此日“掛蒜以辟惡,作馎饦禱神,曰補天穿”的記載。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也有個叫《馎饦?gòu)嫛返墓适拢v的就是有人用馎饦“數(shù)十枚”,驅(qū)散了穢物。
人們認為天穿節(jié)是天漏之日,天有漏洞必有邪祟出現(xiàn),于是做馎饦辟邪禱福、求福。
做1事
正月二十也是小“填倉節(jié)”,每年的這天,人們都會做各種“倉官燈”。倉官燈也叫瓜瓜燈,是用軟糕面蒸出來,再捏成的各樣“燈窩窩”,再往窩窩里添上麻油,放上燈芯點燃。
人們認為倉官燈能給家庭帶來好運,寓意“添財添福、添丁添壽、添糧添祿”。
到了晚上,家家點亮倉官燈,稱“燈添滿,香點燃,家家戶戶糧倉滿”,祈愿能得一年好收成,同時還能去除疾病,保一家安康。
忌1事
今年的正月二十是寅月的癸亥日,癸亥是“六十甲子”的最后一個組合,代表窮盡或末路,所以癸亥日也為六甲“窮日”。
癸祿在子,但癸亥所在的甲寅旬里子丑為空,所以這天不只是窮日,還是無祿日,是窮、又斷了收入。
亥日和巳日又是重日,有“遇事重復(fù)”的意思,重日會增加了窮而無祿的力量。所以正月二十不宜遠行、婚嫁,以及出財?shù)龋贿@天也是“建除十二神”中的收日,宜收不宜散、宜靜不宜動。
來源 張三說俗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