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可以預測 相信科學就能避難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7.8級大地震中,青龍縣46 萬人無一死亡。在此,我向精確預測出唐山大地震的唐山市地震辦公室的實際負責人楊友宸、勇敢地在省市縣三級領導座談會上做震前通報的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 京津組組長的汪成民、相信科學并立即預防的青龍縣縣委書記冉廣歧及青龍縣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青龍縣委書記豁出官位保老百姓,46萬人無一死亡!
1996年4月11日,新華社刊發(fā)消息:河北青龍縣縣城距唐山僅115公里,但這個縣在唐山大地震中無一人死亡,被譽為世界防震減災的奇跡。(北京科技報)
《唐 山警世錄》一書作者張慶洲在其長達兩年的采訪調(diào)查中,所有的采訪對象都承認,地震預報尤其是臨震預報是人類尚難攻克的難題。但地震并非毫無預兆,即便被認 為震前“高度平靜”的唐山大地震,唐山不少地震監(jiān)測站、臺、點也發(fā)現(xiàn)了各種異常,并發(fā)出了較為準確的中長期甚至短期震前預報。
最初 發(fā)現(xiàn)異常的是唐山市地震辦公室的實際負責人楊友宸,他在1976年的5月,出席了國家地震局在山東濟南召開的華北水化學地震會商會議,依據(jù)資料圖表列舉了 唐山近期對水氡及其他水質化學成分的檢測結果,詳細分析指出了異常變化和發(fā)展征兆,向在場的所有人提出:唐山在近兩三個月內(nèi)有可能發(fā)生強烈的地震!由于當 時的社會背景,唐山人對這一消息并沒能即時知道。(北京科技報)
時任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京津組組長的汪成民,在唐山地震前堅持認為唐山、灤縣一帶會有大震,但這個意見始終得不到重視。在這種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軌”行為,也正是這次“越軌”使距唐山市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龍縣躲過了這場大禍。
1976 年7月14日,全國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在唐山召開。汪成民要求在大會上做震情發(fā)言。當時主持會議的國家地震局領導沒同意,只讓他在晚間座談時說, 但強調(diào)不能代表地震局。于是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間座談時間,通報了“7月22 日到8月5日,唐山、灤縣一帶可能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的震情。(湖南紅網(wǎng))
地震警告,寧可其信有不可其信無。
青龍縣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聽到汪成民的震情通報后,感到事關重大,于是火速趕回縣里。在青龍縣檔案館保留的一份“1976年唐山地震期間青龍做的工作”材料中顯示:“1976年7月21日,王春青從唐山參加地震工作會議回縣,向科委匯報震情!保ū本┛萍紙螅
7月 24日20時,青龍縣委再次召開緊急會議,常委會作出了三項決定:“一是加強各測報點工作,科委要有專人晝夜值班,二是加強地震知識宣傳,三是在800人 會議上布置防震工作!苯(jīng)過幾天的動員,青龍縣進入了“臨震”狀態(tài),學校全部搬到了操場上課,商店也搬到了防震棚里售貨,機關單位改在了防震棚辦公。縣里 的有線廣播反復介紹著防震知識。青龍縣零傷亡的奇跡由此創(chuàng)造。(廣東金羊網(wǎng))
縣委書記豁出烏紗帽保住老百姓
7月24日,青龍縣“一把手”冉廣歧頂著摘烏紗帽的風險拍了板,向全縣預告災情。7月25日,青龍縣向縣三級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報告,要求必須在26日之前將震情通知到每一個人。當晚,近百名干部十萬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冉廣歧在帳篷里坐鎮(zhèn)指揮,三天沒敢合眼。7月28日地震。青龍房屋倒塌18萬多間,但無人傷亡。青龍一度成為唐山的后方醫(yī)院,還派了救援隊,拉著食品拉著水趕赴唐山。
多年 來,冉廣歧從不跟人提起“青龍奇跡”。即便在1996年,聯(lián)合國官員科爾博士前來考察 “青龍奇跡”時,冉廣歧也是一樣的輕描淡寫。然而,出于對歷史的責任感,冉廣歧不能沉默了。當被追問“您作為一把手發(fā)布臨震預報,到底有啥壓力”時,他的 回答發(fā)人深思:“我也有老婆孩子,也有自己的事業(yè)。我心里頭,一邊是縣委書記的烏紗帽,一邊是46萬人的生命,反反復復掂哪。不發(fā)警報而萬一震了呢?我愧 對這一方的百姓!
個人感覺地震確實不可以準確預測,但事關人性命的大事,把人性放在首位,及時地把已知情況通知民眾或是做以有效的訓練,還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關鍵就看你安的什么心,代表誰的利!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