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筆——淺談紫砂上的書法藝術
鄭斌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xiàn)在更多的人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對藝術品,特別是紫砂壺的收藏,可是只有非常精美的紫砂壺才真正具有收藏的價值。而一件精美的紫砂壺通常又離不開壺的裝飾,在紫砂壺的裝飾藝術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壺身上進行雕刻,也就是在壺面上刻上字和畫。唐代著名書畫理論家張彥遠曾說:“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笨梢娞湛趟囆g的最高境界也應以不留刻意雕琢痕跡為美,而是通過刀來表現(xiàn)筆情墨趣,不加粉飾,使紫砂盡顯古雅絕倫之美。
在眾多裝飾手法中,陶刻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大多取材于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素材,以刀代筆,但它又有別于一般的繪畫性藝術作品,必須多角度地在立體的空間內使繪畫、書法與器皿合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以刀代筆,是用雕塑的手法來表達書法的意境。以刀代筆的藝術要求創(chuàng)作者本人書筆力遒勁,富于變化,氣勢雄強,作品蘊藉醇雅。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對紫砂壺上的書法藝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刀代筆,在紫砂壺上表現(xiàn)獨具一格的書法藝術,再以書法藝術表現(xiàn)紫砂陶藝作品的共性與個性,形成紫砂陶藝術多樣化的對立統(tǒng)一,使書法陶刻因紫砂淬火而煥發(fā)出獨特的藝術韻味,我認為還應該重視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視創(chuàng)作的思想與思維方式
創(chuàng)作應以作品有人喜愛,有欣賞市場,有鮮活的時代氣息,在進行紫砂書法創(chuàng)作時,應考慮如何使古老的書法藝術通過紫砂壺直接進入人們內心,更貼近現(xiàn)實空間。要研究不同歷史時期國內外陶刻藝術發(fā)展變化所反映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的變化關系,研究傳統(tǒng)陶瓷書法的歷史沿革,汲取前人的藝術精粹,不斷探索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識,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探索和感悟書法用筆用墨與書法對繪畫的吸收完善,深刻理解紫砂陶藝與書法之間的內在的、實質的聯(lián)系,體會時間與空間、人文與自然、陶瓷與陶瓷、陶瓷與書法、書法與書法等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揭示書法藝術在整個紫砂陶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普遍意義。
二、要充分了解創(chuàng)作對象
首先要對壺身做大致的布局。同樣的一幅書法和繪畫作品,布局不同,其效果也明顯不同,所以在進行雕刻前要先合理布局,要求整個壺面安排得勻稱而飽滿,正文和落款要搭配得體。字體可根據紫砂壺的造型分別選用“正、草、隸、篆、行”不同的字體來書寫,也可把鐘鼎和石鼓文作為字體來表達紫砂壺的內涵。畫面的題材則更廣泛,諸如山水、人物、花鳥等圖案均可作為入畫素材。值得注意的是,在紫砂壺上作畫有別于宣紙,它不是用濃墨和淡墨來體現(xiàn)畫面,而是用線條的粗細和深淺以及畫面的大小來表現(xiàn)出整幅畫面的深度與空間。也就是必須掌握近大遠小,近粗遠細的原則。這一點對于刻山水畫的時候尤為重要。
三、重視創(chuàng)作的技藝傳承
首先,紫砂與書法都對基本功悠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紫砂行一般學徒3年,其基本功的練習方法也主要以臨摹為主,“規(guī)仿名壺日臨,比于書畫家人門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先生在訪談錄談到:所謂的竅門,就是熟能生巧······在紫砂技藝中,基本功一定要練好,只有反復練,才能形成手感,形成每個人的手相,也就是風格。
其次,紫砂陶刻藝術不但注重形式、內容以及手法上的技藝,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書畫動力以及人格氣質整體的體現(xiàn),即重視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特點,也是藝者個人藝術魅力的體現(xiàn)。今天的陶藝創(chuàng)作者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缺乏比較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有的甚至是連專業(yè)的陶藝知識都不了解,而不具備這些條件所帶來的問題是很容易陷入一種對技巧、技藝的盲目追求和迷戀之中,并以此為自我創(chuàng)作形式的象征,從而造成審美的單一性。
紫砂陶刻書法不同于紙上書法,他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紙上書寫用的是墨,墨與宣紙結合,而在陶瓷紫砂壺胚胎上以刀代筆作畫,雕刻,運用不同的體現(xiàn)手法增加書法的“勢”就需要兩者的結合;其次,紫砂壺書法裝飾根據器形不同,如圓體的,方體的或者異形的等來選擇適當?shù)淖煮w和結構,來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再次,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紫砂陶刻文字緣于書法又別于書法,以一種獨特的內在氣質,以整體上體現(xiàn)紫砂陶藝的靜,氣,神,韻,這才是特別值得推崇和稱道的。
四、做到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合一
紫砂壺與書法從誕生開始,都是以實用為目的,書法在誕生之初,文字的書寫更重要的是實用性的記錄,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也是靠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這兩條腿同時前進的,從《會稽山刻石》《泰山刻石》等秦篆的代表作中,可以看到當時“實用性書法”的標準模樣:線條粗細勻稱,清晰可尋;線距精確合度,嚴謹有序;體態(tài)頑長修整,符合黃金律;布局一絲不茍,井井有條。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文人的參與,不同書寫者不斷融人各自的獨特審美意韻,實用性的書寫更多地傾向于藝術性的創(chuàng)作。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書法藝術的性質》肖凌云:略論縈砂壺藝與書法藝術之共通技藝探討21 中說道:中國的書法,是節(jié)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
在紫砂陶藝中表現(xiàn)書法藝術,最重要一點就是書法線條的變化手法要與紫砂作品的造型,泥種,色彩,質地等內在韻味必須完美統(tǒng)一,在其外在形態(tài)完全融和。書者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化為或縱或收,或粗或細的線條,并通過筆墨的枯潤、濃淡來反映個人的審美經驗。所以,古人云:“書,心畫也”。而壺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是從精神層面出發(fā),尋求紫砂語言的個性表現(xiàn),把自己心靈,情感相對應的語言借助壺體的表面形式來表露,來寄托內心的藝術思想,由此可見,紫砂壺與書法藝術本來就是兩枝并蒂而開的花朵,這兩者的有機結合,無疑會讓這兩朵藝術之花更加瑰麗多姿。
只有真正把紫砂壺與書法作品的形、神、意完美地結合,不為刻而刻、為利益而刻,真有真正熱愛生活,做有生活情趣的藝術家,才能把對生活的熱情與感悟通過一把小小的紫砂壺抒發(fā)出來,用書法作品的形式記載并流傳給后代,讓這些有有靈性的“玩物”更具詩情畫意。
總結
藝術在不斷革新和融合,紫砂壺書法裝飾也在日益更新,而以刀代筆,運用書法對紫砂壺進行裝飾,不僅豐富了紫砂壺的裝飾形式和內容,而且還體現(xiàn)了書法的美,裝飾的美。相信紫砂壺與書法藝術完美的結合,所產生的美感有時甚至超過紫砂壺載體本身。因此,所有壺藝家,首先要成為愛茶、愛壺的文人雅士,要達到物我兩忘的愛壺境界,要了解紫砂壺的特性,這樣才可以借“壺”抒情,這樣才能多出“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紫砂壺傳世名作。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