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游終南山時,寫下一首律詩,首聯(lián)雄峻豪邁盡顯帝王的氣象!
李世民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政治清明、國力強盛。然而,帝王之責亦伴隨壓力與紛擾。
終南山作為長安附近的隱逸勝地,其雄奇壯美之景為李世民提供了短暫超脫塵世的精神寄托。
一次,李世民游終南山,面對終南山雄奇壯美的景色,將人生的煩惱和憂慮一掃而光,遂借景抒情,寫下此詩。

《望終南山》
李世民〔唐代〕
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
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
疊松朝若夜,復岫闕疑全。
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這首詩的大意是:
群山層疊如巨龍俯瞰渭水,青翠的屏障直插云霄,與天際相接。
紅日初升,光芒漫過山嶺,似被群峰托舉而出;暮色四合,翠色山谷吞納煙靄,將云霧凝為山魂。
晨光中,松林疊嶂遮天蔽日,白晝如夜般幽深;云霧繚繞間,峰巒時隱時現(xiàn),虛實相生似斷還連。
面對這亙古蒼茫的天地,心中萬千紛擾皆歸于寧靜,何須遠赴仙山尋訪九仙?人間自有此方凈土,足以慰藉塵心。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詩,詩歌首二句雄峻豪邁,顯示了帝王的氣象,末二句拒訪神仙,有積極意義,十分難能可貴。

首聯(lián)起筆豪雄,以俯瞰的視角和夸張的筆法,概括了終南山風光之險峻雄壯。
一個“俯”字,有居高臨下之勢,賦予山巒以動態(tài)的威嚴,暗含帝王視角的俯瞰感,亦隱喻皇權對山河的統(tǒng)攝。
一個“插”字,有威猛挺拔之氣,“插遙天”以利劍破空之姿,將終南山拔高為天地間的支柱,呼應李世民“天命所歸”的帝王氣魄。
頷聯(lián)寫出了日出的壯美和巖煙的朦朧景象,尤顯絢爛多彩。
“扶”字將山巒擬人化為守護者,呼應李世民“民為山,君為日”的治國理念——帝王之光需以山河為基;
“貯”字將煙靄賦予實體感,暗示終南山是天地靈氣的容器,亦是“藏風聚氣”的帝國象征。
頸聯(lián)寫遠山近林的迷離昏暗,茫茫一片,透露出山林幽深、朦朧、神秘的特點。
“朝若夜”以光影悖論打破時空界限,暗喻李世民在盛世中仍存憂患意識——白晝的輝煌下,危機如暗夜?jié)摬亍?/div>
“闕”與“全”,化用《周易》“損益”之道,強調治國需在“缺憾”與“圓滿”間動態(tài)平衡,呼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尾聯(lián)抒懷,直言面對美好的山水,將人生的煩惱和憂慮一掃而光,無須再去求訪神仙了。
“恬千慮”,非“忘憂”,而是將憂思沉淀為澄明,如山泉滌盡塵垢,終得見本心;
“九仙”,反用《列仙傳》典故,將帝王之治升華為人間至道,消解求仙問道的虛妄,完成對隱逸文化的終極解構。
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對終南山壯美景色的贊美和敬畏之情,同時也流露出面對自然美景時內心的寧靜與超脫。
通過描繪終南山的景色,他抒發(fā)了自己的豪情壯志和對治國理政的堅定信念。
尾聯(lián)“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更是表達了他滌去煩憂后,仍要投身治國理政的磊落襟懷。
【聲明】圖源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立即刪除。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