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島開發(fā)區(qū),已經(jīng)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移民小鎮(zhèn)。這里雖然還是空屋居多,但每年夏天,在這里能看到全國各地的車,遇到四面八方避暑的人,偶爾還能見到一兩個高鼻子黃頭發(fā)的“蠻異”,悠然自得地徜徉在華夏文明之地。來這里夏天小住的人往往是一群群扎堆聊天,口音卻是五花八門,可謂五湖四海皆兄弟。
這里之所以能吸引全國各地的人前來安居,主要在于它的地理環(huán)境,前海后山,水居南而山居北,前洼后高,人居龍脊之上。所以當?shù)厝朔Q其為寶地,距海岸不足千米的“后山”也取名為元寶山。更因“地小”,房價不高,很適合剛能填飽肚子,卻又窮講究的人來這“窮擺”。
元寶山海拔不高,卻連綿有幾個山頭,有險有緩,很適合登山愛好者“驢行”,所以也就成了這些“移民”運動休閑的極好去處。早晨到山上攀登,晚上到海里游泳,白日圍坐在一起打牌,是來這里度假人的生活常態(tài)。我所在的小區(qū),雖然人們每年來的時間不同,但卻有了一個“高山合唱隊”,十幾個老頭老太太每天早晨四點半準時出發(fā),爬到山頂上唱一小時的歌,然后下山買菜做飯,各回各家。
出于“跟俗”, 無論在這里住幾天,只要來石島,必爬元寶山。但至今還未能一睹高山合唱隊的風采。原因是即為休閑,就追求“自然醒”,很難和他們遇到。不過,倒是因此遇到了“戒酒哥”、聽說了刻碑人。
第一次爬元寶山,到了第一個山頭,就再沒有勇氣和氣力邁向第二個山頭。唯見遠方的山頭凸立于云霧之上,如夢似幻。山頂?shù)木奘隙俗蝗耍嫦虼蠛,極目遠望,或者沉思。不由讓我長嘆一聲:真仙人也!
第二次,仍如此。
到了第三次爬山,決心到第二個山頭一看。沿著山脊小路,繞來繞去、上攀下跳,不足二十分鐘,未歷多少風險,竟然到了!巨石下面放有十幾條登山杖,說明在這山頂上至少有十幾人。右手的一塊巨石稍緩,攀爬上去一看,上面端坐一人,面向大海,正是在另一個山頭看到的那位仁兄。攀談起來,方知這位仁兄乃延吉人,來石島已有四五年,長年不歸。問其因,說是來戒酒的。
原來,他所在的地方是中俄朝三國交界之地,那里的人嗜酒,每喝必醉。只要是幾個人湊在一起,即便是白酒,也以瓶論。問他到了這里就不喝了嗎?答曰:至少不會醉?磥恚搅诉@里還是要喝,但不至于天天醉臥酒中。因不知其名,也學現(xiàn)在流行的叫法,稱其為“戒酒哥”。
沉默間,聽到左邊的巨石后面隱隱約約有敲擊聲,問這是什么聲音,戒酒哥說這是刻碑的聲音。再問刻什么碑,戒酒哥說,在石頭上刻字。戒酒哥指指我剛爬過的那個山頭說:“你沒看到那邊石頭上的字?就是這個人刻的。濟南的一個退休老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刻。很費功夫!
這事兒幾年前我就聽說過,也在前面的山石上看到有兩個涂著紅漆的石刻大字,但沒想到在石頭上刻幾個字竟然這么慢,要耗幾年的時間。剛聽說此事兒時,我還在想,如果讓這位老人把這山的名氣給刻出來,有人要收進山門票,真不知道老人應該是功臣還是罪人。看來,僅憑這速度,離收票的一天還遠,F(xiàn)在我卻不這樣想了,石刻雖慢,而功在千秋。再過若干年,這位老人不在了,而其石刻,卻會傳承下去。十年,百年,或上千年!
幾次想繞過那塊巨石,一睹刻石老人無私而執(zhí)著的容顏,卻終因太險而作罷。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