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扳指又叫玉諜(音同射),本意是拉弓射箭時扣弦用的一種工具,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后來引申為能夠決斷事務,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據(jù)介紹,故宮現(xiàn)存包括玉質、木質、金質等各個種類的扳指多達幾百個,單是玉扳指就有上百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時期就發(fā)現(xiàn)有扳指的存在了,最初可能有皮質等一些較軟材料制成的扳指,好一點的才會使用材質更為堅硬的。

扳指淵源
扳指原為滿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狀飾物。考其源,出于實用而始制此物。滿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鍛煉拉弓,由“一個勁兒”(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 甚至“三十個勁兒”。
初時因重實用,大小扳指皆選韌澀材質制作。其寬窄肥瘦不一,因人而異,以便套帶。由于滿漢兩族廣大男士的欣羨與效顰,竟使之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佩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為最多,然就其質量而言,優(yōu)者與劣者相較,驟觀之并不相上下,而骨子里竟判若霄壤。
清代玉扳指
玉扳指以清朝最為著名。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乃至地方官員們紛紛向朝廷進貢扳指。
乾隆御制詩《詠射鹿玉韘》:“快馬飛生耳后風,浮麋數(shù)肋中無空。漫言刻玉占佳兆,發(fā)羽抨弦屢此同!
值得指出的是,自從清乾、嘉以來,由于太平盛世,國泰民安,扳指實用性逐漸喪失,而以裝飾為主,愈發(fā)精益求精,質料十分講究。清代道光、咸豐以來,男子喜以扳指為飾,相習成風,用各種美玉材料制作。
現(xiàn)代扳指

現(xiàn)代扳指失去了最初的功能和象征權利的附屬功能,成為一種純裝飾品,項鏈墜,佩墜等等都有扳指的影子。還有的地方,老人中流傳身上佩飾扳指掛件可以護身的說法。不見過去的厚重,變得輕靈且形狀多變,具有佩戴把玩,裝飾性強,老少皆宜等特點。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