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她被人罵“克夫克子”,無奈出家為尼,還俗后生了一位總統(tǒng)!
她出生于清朝同治二年,少時家道中落,家中生計全靠她一人賺。怀黾藓笥纸(jīng)常被丈夫打罵,剛出生的兒子幾個月就夭折了,沒過多久丈夫也因病去世,因此被人罵作“克夫克子”的災星。
心灰意冷的她遁入空門,成為了一名尼姑,然機緣巧合之下,她想通了一切,于是還俗再嫁,生了一個民國總統(tǒng)。

王采玉,出生于清朝同治二年,系浙江省嵊縣葛竹村人。
王采玉的父親王有則是家中長子,原配姚氏,生有三子一女。姚氏死后,續(xù)娶姚振昌之女,又生一女二子,該女即王采玉。
19歲的時候,王采玉父親王有則去世,家道中落,一個弟弟嗜賭成性,另一個弟弟患有精神病,于是全家的重擔都落在了王采玉的肩上。
好在王采玉聰明伶俐,精通女紅,她以一雙靈巧的手,做針線活,貼補家中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王采玉初嫁于蹕駐鄉(xiāng)曹家田地方的竺某。
結婚之后,兩人相處的倒還不錯,只不過竺某性情急躁,脾氣不是很好,兩人經(jīng)常因為一些小事大吵大鬧,有時甚至還會大打出手。
等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個兒子,夫妻二人為此都非常高興,感情也逐漸溫和。不幸的是,這個兒子剛滿幾個月就夭折了,為此兩人痛不欲生。
同年秋天,曹家田流行一種急性傳染病,王采玉的丈夫竺某不幸感染去世,可惜王采玉年紀輕輕,就成為了子夭夫亡的寡婦。

常言道,寡婦門前是非多,王采玉先喪子,又喪夫,鄰居們得知此事后,便散布王采玉是個克星這種謠言,稱她是一個克夫又克子的不祥之人。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王采玉的名聲也就此崩塌,經(jīng)歷了人生重大挫折,心灰意冷之下,王采玉有了遁入空門的想法。
王采玉喪夫之后,曾回娘家跟母親住了一段時間,當時娘家那邊的金竹庵死了一個老尼姑,王采玉母親姚氏信佛,聽說她死了,就叫女兒一同前去幫助料理喪葬事宜。
正好王采玉也有遁入空門的想法,于是就想著留在這里出家,但卻遭到了母親的反對,商量一番后,母親雖然同意,卻只能允許王采玉帶發(fā)修行。

王采玉本以為會在這里了此一生,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富商蔣肇聰,于是還俗再嫁,成為了蔣肇聰?shù)奶罘。當時她只有23歲左右,蔣肇聰卻比她大了二十二歲,老夫少妻,卻很是恩愛。
不久,王采玉便為蔣肇聰生下一子,也就是后來溪口街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瑞元無賴”——蔣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王采玉嫁給蔣肇聰后生了四個孩子,到她32歲的時候,蔣肇聰便去世了,王采玉再次成為了寡婦。不過這一次她并沒有被打倒,而是肩負起打理家業(yè)、教育兒子的重擔。
尤其是對孩子的教育,王采玉尤為看重。

王采玉堅持送蔣介石接受傳統(tǒng)私塾教育,后支持其接受新式軍事教育,這種選擇客觀上為蔣介石后來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
蔣介石自述其“事母至孝”,母親的嚴教與犧牲精神深刻影響了他的行事風格與倫理觀念。王采玉臨終前“汝勿忘至親,勿以政治冷落家族”的遺言,也反映了她對傳統(tǒng)家族倫理的重視。
王采玉的一生是傳統(tǒng)中國女性命運的一個縮影,其評價需置于具體歷史語境中。她作為母親的角色值得同情與尊重,但其歷史意義的凸顯本質上依附于蔣介石的政治地位。從女性史角度看,她的故事更應引發(fā)對近代轉型期普通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而非單純作為政治人物的附屬符號。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告知刪除,謝謝!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