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魯迅首次到北大上課,滿身補丁被學(xué)生嘲笑,15分鐘后全班鴉雀無聲
在我國近現(xiàn)代時期,出現(xiàn)了這么一位杰出,且于文壇、政壇、民族精神三個層面都具有卓越、重要貢獻的偉大文人。
我國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評價他是“新時代文化革命事業(yè)的主將”,稱其是在“引領(lǐng)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前進方向”。

我國黨組織亦是對他評價頗高,以勇敢、正確、忠實、熱忱、堅決的五個最為肯定了他的貢獻和努力。
而這位足能夠被稱為是民族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家,便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哪俏婚L衫文人——魯迅。
而今天,便讓我們走進魯迅的生平故事之中,從經(jīng)歷到精神,深入淺出的體會這位偉大文人為革命、新時代文化還有民族帶來的龐大助力。
魯迅的精神·影響“三界”的先進思想
關(guān)于魯迅,想必每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而即便不甚了解他的詳細生平和文學(xué)成就,但也一定會在腦海中為其樹立起一個“以筆尖紙墨當作槍炮,以諷刺批判當作語言”的形象。
也的確,魯迅在名氣之大,成就之高,不光是在我們中國境內(nèi),就是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魯迅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力。

尤其是鄰國韓國和日本,他們能有今天的文學(xué)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都要歸功于受魯迅先進思想的影響。
魯迅的思想是包含在他的文章之中的,即便不是開門見山抒明胸臆的批判文,魯迅的小說,也同樣在刺激著當年時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的舊文化陋習。
尚且不談及魯迅在文學(xué)界做出的實質(zhì)貢獻,只論其在思想方面的巨大影響程度,就已經(jīng)成大面積高深度地輻射于文、政、民族三界。
魯迅的思想并不是如西方哲學(xué)類的定論或是具有固有概念的思想,魯迅的思想更像是一種針劑,注射時帶來刺激感,但藥物本身的作用,卻是在于激發(fā)被注射者的身體和思想。

魯迅為長期受舊社會思想桎梏的中華民族人民們帶來的,并不是一種披著“先進與解放”外皮的新枷鎖,而是帶來了沖破舊牢籠的力量,迎來多元新生的契機。
不是生來的偉人·魯迅的生平歷史
魯迅的功績和成就是世界上每個人都不能否認的,但能被稱之為“20世紀偉大文人”之一的魯迅,其實也并不是天之驕子的類型。
魯迅棄醫(yī)從文,從日本深造回歸祖國時,已經(jīng)是1909年,年近而立的魯迅回國之后,首先任職了浙江省一所學(xué)堂的教師教員。

三年的時間里,魯迅也逐漸身兼起更多職務(wù),如紹興中學(xué)的教導(dǎo)主任,紹興師范的校長等等,魯迅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也是在那時發(fā)表的。
3年的時間,魯迅在教育界和文壇的名號逐漸興起,并在1912年時,魯迅受到蔡元培的大力邀請,魯迅欣然應(yīng)邀后,便成為了中華民國政府的一份子,開始在政府的教育部謀事。
期間經(jīng)歷我國首次民主革命,最后在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后,魯迅也隨政府機關(guān)遷往北京,那時的魯迅已經(jīng)做到了政府教育部某司的科長職位。
這時的魯迅在長期的矛盾和苦悶中掙扎,本心有抱負卻浮沉政壇官海,此刻又是在打著教育的旗號而慢慢欺騙、迷失著自我。

終于,在魯迅苦悶非常的時期,他遇到了貴人 錢玄同的開解,在這位徹頭徹尾的新文化運動者的面前,魯迅如夢初醒,重新拾回了方向。
魯迅重新開始,也真正地投身于文化革命運動,同時他也迎來了他在文化革命征程上的第一個“戰(zhàn)場”——北京大學(xué)的學(xué)堂。
破爛長衫·文化與思想的“掃地僧”
魯迅沒有辭掉原本的職務(wù),同時也成為了彼時北京大學(xué)的授課講師,雖然是兼職,但魯迅依舊滿心熱誠。

在魯迅的第一堂課堂上,不少北大學(xué)子慕名而來,想要一睹這位曾還原《后漢書》、《嵇康集》的文人老師的風采。
但是這群學(xué)生在真正見到魯迅之后卻是笑得合不攏嘴,完全沒有一絲敬畏敬重的感覺,因為魯迅在個人衣著上完全不下功夫,即便是登臺講課,他也依舊穿著他那身打滿補丁的長衫。
這讓這群走在新文化前列的學(xué)生們難以接受,而且聽著魯迅講著一口帶有方言味道的白話,更是覺得異常滑稽,也是因此,不少學(xué)生在見到魯迅后都忍俊不禁。
而當魯迅開口講課時,學(xué)堂教室中更是承持契意的笑成了一片。
但這種情況并沒有持續(xù)多久,面對喧鬧的課堂,魯迅稍微的整頓了紀律,然后提高音量繼續(xù)進行自己準備的內(nèi)容。

不到一刻鐘的時間里,學(xué)堂咕宗的嘲笑聲逐漸變小,最終平息,教室里很快只剩下魯迅一個人在高聲講課。
又過了幾分鐘,教室中的空氣仿佛都停止了流動,而學(xué)生的眼神和視線都仿佛有了具象的矢向,全都筆直的注視向,講臺上那位身著補丁長衫的授課老師。
待魯迅宣布下課,學(xué)堂掌聲雷動,更有學(xué)子蜂擁圍上,請求老師為自己解答困惑和疑慮,就這樣。

憑借一堂課的時間,魯迅便憑借他的思想和文化涵養(yǎng),征服了這群本嘲笑他的學(xué)生們。
結(jié)語
1926年,魯迅已經(jīng)37歲,他在新文化革命的道路上已經(jīng)前行多年,并且在當時時期前后,寫下了直接影響后代文壇和當代文化運動進程的白話小說《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
而“魯迅”這個后世傳頌至今,響亮世界的筆名,也是在當時投入使用的。

在魯迅備受爭議的社會評價中,不少人認為他是“小心眼”、“愛虛榮”甚至評價魯迅是一個對誰都有意見,和誰都不和諧的“文化噴子”。
魯迅身上的性格漏洞自然存在,但是相比于他的成就和貢獻而言,這也實在是不值一提的,況且自古而今,又有哪個文人身上不會讓人挑出點古怪毛病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