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 “舍、得”的真義
“舍得”一詞,流傳久遠!吧岬谩币彩菤v來被推崇的為人處世哲學。講述舍得哲學的書籍也有不少。近年來一些書法界人士紛紛大書特書。寫“舍得”二字,但究其能否理解得夠透徹。因其學識之有別,閱歷之厚薄,理解之深淺?傆幸恍﹨^(qū)別和差異。并逐步演化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方法。
因為他在舍的同時,還盼著得。自然心里就有了“糾結”。
“舍得”一詞,可以化而分之為,“有舍有得”,“半舍半得”,“光舍不得”,舍九得一。當然還可以派生出的更多。
“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德,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舍得,是一種精神;舍得,是一種領悟;舍得,是一種成熟;舍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讓我們學會珍惜,懂得舍棄吧:舍棄虛偽去獲得一份“真”;舍棄無聊去獲得一份充實;舍棄浮躁去獲得一份寧靜,
而我以為,有一種更高的境界比“舍得”更好。更有深度廣度。其深邃的程度,遠比現(xiàn)實當中的字義,和泛泛的理解更有說服力。那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底“道”。“無為”。
我經常與朋友講,對任何事的結果我都不會抱著“希望”。你抱著希望,按“心經”說,就已經有了“持礙”。對身心都不利。按現(xiàn)在的新詞你已經在心里產生了“糾結”。如何養(yǎng)心,如何獲得心靈的一份“寧靜”。古人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沒有了“希望”,也就沒有了“失望”。心內無“持礙”。心里是空空的。是寧靜的,是“無”。是“干凈”的。只有“無”。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道”。
我記得每年光寄出的“字”,總有幾百張吧。我不求回報。心安而理得。一位老板對我說:“你的字已經有了一定的價值了,不要輕意白送人了!蔽覅s不以為然,我行我素。因我心中只有“無”,沒有求“有”。
終于有一天多年交往的網友給我寄來“渡海觀音”一尊,價格不會太低。高有
縱觀身處的這個社會,對照而言,世上凡夫俗子,有著太多的欲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情感……這沒什么不好,欲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力量。但是,欲望又是一頭難以駕奴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
對于某些東西有時你以為得到了,過些時候,你可能失去更多;有時你以為失去了,過些時候,卻有可能獲得更多。一位朋友見我寫“崇道窒欲,返璞歸真! 特別喜歡,我白送給她。她高興得不得了。人家高興了,我心里也高興。
“舍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間,存于微妙的細節(jié),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tǒng)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我在寫此文時,也借用了一些段句,往大家都能接受上說。我的真意就幾句。實無奈也。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