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友往來] 書法概論價格及其江湖

6 已有 3987 次閱讀   2012-05-03 23:13   標簽face  center  書法家  black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的二十多年,中國書壇出現(xiàn)了持久熱潮,為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增添了色彩,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但是,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住十分深刻的內(nèi)在危機。如果書法的路再繼續(xù)這樣走下去,前景堪憂。這個問題,近年來已經(jīng)引起了書法界的高度關注,大家見仁見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竊以為,中國書法面臨的危機是多方面的,而究其根本仍然是與幾十年來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有關,書法的基礎越來越薄弱,其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越來越少。
書法危機之成因

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不外乎由如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書寫工具的改變。書法對工具有其獨特的要求。幾千年來,中國人日常寫字,使用的都是毛筆。書法的基本美學要求,都是建立在毛筆的物理特性上的。而現(xiàn)在國人日常寫字,使用的是鋼筆、圓珠筆等硬筆,毛筆則幾乎完全退出實際日常使用領域。書寫工具的根本差異,使筆法的基礎越來越薄弱,寫字者已越來越難以體會掌握書法的操作規(guī)范及其美學意義。特別是隨著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字是靠鍵盤打出來的,以至于硬筆也很少派上用場了。這對書法來說,真的是一場災難。

第二、更深層次的,是教育的失誤。教育,首先是公民義務教育,其首要目標就是普遍地提高公民的素養(yǎng),使生命意義上的人“化”成人學意義上的人。沒了獨特性,也就沒了生命體的自我,沒了生活意義和方向。人若想保持其獨立性不淹沒在工業(yè)化的大潮中,首先要求人格的完善,審美教育即是完善人格的主要途徑。

但是,這種教育必須有所附麗,必須建立在實際的基礎上,不能想象出,在今天情況下與應試教育完全脫鉤的公民教育,會得到切實有效地推行。而書法就是建立在實用基礎上的一種藝術。中國的教育千百年來,一直是應試教育,故考試的內(nèi)容左右了教育的內(nèi)容?婆e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能否進入上流社會,也是安身立命的工具。由于科舉時代重視書法,所以,傳統(tǒng)的中國讀書人,對書法的重視程度恐怕要比現(xiàn)在人重視英語、電腦、汽車為甚。正因為書法教育的普及和被重視,從而成為歷史上中國讀書人審美教育的主流,以至成為中國文人的“臉面”。寫好漢字,不僅可以提高審美能力,保持東方人特有審美心態(tài),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觀察力、領悟力、模仿力,培養(yǎng)細心,耐心和恒心。有教養(yǎng)的中國人對美的感受和對事物的抽象能力,也很大一部分從書法教育中來的。


這種情形,在現(xiàn)代中國,都不復存在,F(xiàn)代中國,步入上流社會,基本用不上書法,身份教養(yǎng)的象征也與書法不沾邊。更有甚者,有的年輕人視書法為“老朽”的代名詞。書法進不了我們普通義務教育的課堂,沒有教材、沒有教師、沒有時間、沒有興趣。由于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是照搬西方來的,所以,現(xiàn)今青年人受的審美教育,也是發(fā)端于西方現(xiàn)代文明和后工業(yè)文明,審美的標準也在相當程度上惟西方人馬首是瞻。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審美心態(tài),包括書法藝術中蘊涵著的中國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淡化,F(xiàn)行書法教育的缺位造成的惡果,不僅是中國人越來越不會寫自己的母文(據(jù)說這在全世界也是罕見),更嚴重的是給我們的后代在文化的認同,傳統(tǒng)的承襲,人格的養(yǎng)成和審美心態(tài)上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第三、書法理論的混亂。我國傳統(tǒng)的思維是實事求是的,極少長篇大論。文學、藝術、美學等諸方面的理論,也大都是點評和頓悟式的。這在飽受歐風美雨浸淫的現(xiàn)代中國的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看來,很不正規(guī),很不先進,群相鄙薄,視為敝屣,棄之唯恐不遠。于是,競相引進西方各種成體系的理論,真可謂繁榮熱鬧異常。只是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理論,都是人家白種人針對自己的美學藝術實踐而總結出來的,與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實踐,尤其是書法藝術實踐方柄圓鑿。


因為,人家西方當初壓根就沒有中國藝術的概念,是我們的一些理論家們,見獵心喜,按捺不住,又不能融會貫通,于是只能拾人牙慧,生吞活剝,照抄照搬,再熱鬧,再成體系,也只是削足適履,隔靴搔癢。鄭板橋有一幅對聯(lián)叫“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我看寫來送給我們一些熱衷于舶來名詞、舶來理論的文藝評論家們,真乃恰如其分。


另外一種理論上的混亂,還牽涉到評論家和書法家的學術道德和修養(yǎng)。舉例說,“匠氣”一詞,在現(xiàn)今中國書法界是很多人用以作貶低別人,蔑視傳統(tǒng)的大捧。什么叫“匠氣”?真須認真研究一下!敖场敝赣袑iT技術的工匠,或指在某一方面造詣和修養(yǎng)很深的人!敖承莫氝\”,是指工巧和心思與眾不同。唐人張祜《題王右丞山水障》詩中有:“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可見其對“匠心”是贊佩的。


而現(xiàn)如今,由于很多所謂“書法家”根本沒有書法的基本功,對書法傳統(tǒng)也知之寥寥,寫的字張牙舞爪,鼓努為力,卻自鳴得意,反而將一筆一畫、清雅典麗的傳統(tǒng)書法,統(tǒng)統(tǒng)貶之曰“匠氣”,噓蜃成氣,很多也不甚了了的人跟著呼叫。


實際上,要說“匠”,古代的寫經(jīng)生們可稱之為“寫字匠”了?善叫亩,現(xiàn)今域內(nèi),有幾個人寫的字能趕得上經(jīng)生們的工整典雅?看看魏晉宋唐以來經(jīng)生所寫的卷子,撲面而來的那種傳統(tǒng)的靜謐沖和之美,難道不令我儕汗顏嗎?近代諸體皆精的書家、著名學者羅雪堂曾批評悖離傳統(tǒng)的書家和書作是“中不足而飾于外”(《跋自臨孔宙碑》),可謂振聾發(fā)聵,一語破的。

而今書界,還有一把狼牙大棒曰“俗書”。實則所謂“俗”是與“雅”相對的。主觀判斷者的好惡和修養(yǎng)決定了對書家及其作品的判斷。自古以來,雅俗之辨,就沒有一個共同的裁定標準。古今大多數(shù)學書者膺服王羲之,稱之為“書圣”,唐太宗形容其作品“盡善盡美”(《晉書•王羲之傳論》),可唐人韓愈就在《石鼓歌》中說“羲之俗書趁姿媚”。世人皆重顏柳,可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就說,“自柳始有俗書”。而后竟有書家說米字是“俗書”。梁山獻甚至稱其“實肇惡派”。

什么是“俗書”?我認為,既然“俗”、“雅”相對,則“俗書”當指沒有文化的市井之人或因士子媚俗而通體習氣的書作。其標志是文化含量不足,表現(xiàn)手法匱乏呆板,或非務妍美,或故托丑拙。而遺憾的是,我們的一些評論家或反傳統(tǒng)主義的書家,頻頻隨意胡亂揮舞這個大棒打向崇尚傳統(tǒng)的書家書作,其用意一是掩飾自己功力的不足,二是破壞書法的傳統(tǒng)。

第四、部分媒體的誤導。正因為目前書法理論界存在著混亂,許多專業(yè)報刊及其影響下的大眾傳播媒介發(fā)表的書作,往往非常低劣,對
青少年和一般受眾起了誤導作用。還有一些電視臺舉辦的所謂書法講座,也非常糟糕,可以說在誤人子弟。

第五、書家地位的尷尬。這是造成書法危機的并非不重要的因素。就是說,現(xiàn)今中國,很多書家無法以書法謀生。書法歷來被文人學者視為雅事,因而大都恥于言錢,也很少有完全靠鬻書為生的專業(yè)書家,即使在當今商品社會,也一仍如初。一些所謂書法名家,由于身居要津,不管書作好壞,都能輕易出手,且動輒千萬。一些真正的書家的作品卻往往無人問津。另外,學書法的學生,哪怕讀到博士,畢業(yè)之后也得改行,因為中國很少有書法研究所,一般小學、中學和大學不開書法課,很少需要教師或從事書法的專門人才。而在我們的鄰居韓國和日本,由于有完美的書法教育體系,需要一支龐大的書法教師隊伍,書家可以憑借書法藝術謀生,書家的社會地位也自然很高。

書法危機之表現(xiàn)

歷史上的書家都是讀書人。儒家歷來講究“修身”?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即用學問和德行來養(yǎng)成自己。中國歷來都強調(diào)“未學作書先作人”,強調(diào)書家的個人品性和對社會責任的發(fā)揮,故有“書如其人”一說。這種說法,并非對書藝的要求,也非說正人君子的字一定比奸佞小人的好,而是對書家如何安身立命的要求。

而今部分書家的表現(xiàn)是否可以以下六氣來歸納?

一、匪氣。表現(xiàn)在一些書協(xié)內(nèi)部!皡f(xié)者和也”,書法協(xié)會本來是大家在一起和和氣氣,切磋技藝,共同提高的團體。而現(xiàn)在的一些書法協(xié)會已成為個別人拉桿子、立山頭、樹大旗的工具。黨同伐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些書家不是以文雅為尚,而是聚在一起時則以粗野為美,甚至于在批評書作時,往往不著邊際地互相肆意貶低。

古人也有貶人的時候,但是講究文雅中肯。如蘇東坡就曾說黃庭堅的字:“筆勢太瘦,幾如樹梢掛蛇”。黃庭堅反唇相譏:“公之字固不敢輕議,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宋人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三)。清代劉墉和翁方綱在書法上互瞧不起。蓋因為翁的字方正可風,筆筆有自,而劉的字,豐腴濃重,獨創(chuàng)體勢。一日,翁方綱問其婿戈仙舟說,你去問問你的老師,“哪筆是古人的”?劉墉卻讓他回去問他的丈人,“哪筆是自己的?”這是古代先賢由于審美取向不同而發(fā)生歧見的正常辯論,是文人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

二、俗氣。其主要表現(xiàn)在書作內(nèi)容千篇一律,形式上跟時尚趕潮流,甚至違反“六書”,大寫錯字。

文化素養(yǎng)高下對書家形象的塑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由于我們的一些書家不讀書,腹中空空如也,則為人做事或作書必然其俗在骨。劉熙載說:“筆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藝概•書概》)。楊守敬說,治俗“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學書邇言》)。

三、躁氣。浮躁之氣,成為當今書壇的流行病。朝學執(zhí)筆,暮誇己能,大師滿天飛舞。著名學者朱東潤先生曾說:“寫字總得寫六十年,才能象個樣子”?涩F(xiàn)在很多人把功夫下在推銷自己,哪有功夫練字與讀書?孔子說:“不學禮,無以言”,“不學詩,無以立”,黃山谷也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乏味”,這都是講做人要講品位,不努力加強自己的文化底蘊,如何成得名家?即使徒有虛名,又有何喜?


孫虔禮《書譜》將“書名”歸為三類:一是“藉甚不渝”,即當時名氣大,死后仍不衰減。一種是“人亡業(yè)顯”,即生前并不顯赫,死后名聲卻顯露出來。還有一種是“憑付增價,身謝道衰”,即生前因為權勢大,活著有人要字,死了全當廢紙。吳昌碩說:“小技拾人則易,創(chuàng)造者難。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引自張諤《吳昌碩畫集序言》)。

我們常說要“厚積薄發(fā)”,意思是需要很多文化積累和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夠成名成家,才能夠被人認可。蠶蛹作繭把自己包起來是為了一朝破飛。可現(xiàn)在一些所謂書家,卻好像乍刺的刺猬,看起來乍乍乎乎很嚇人,其實最空虛和虛弱。

四、野氣。書法家必須有文人的素養(yǎng),也可以說必須是個文人。班固在《漢書》中就說,“中國,禮義國也。”可是到如今我們的一些書家在日常生活中,連一點禮貌常識都沒有,遑論書面語言和書作!《顏氏家訓》中說,“尺牘書疏,千里面目”。盡管相距萬里之遙,但一封書信,即可看出你的文野之分和全部的教養(yǎng)。因為尺牘不但字要工整規(guī)范,且要懂“平”、“闕”和稱謂避諱。書法作品更是如此?涩F(xiàn)在我們的書家的作品,根本不懂行文規(guī)矩,也不屑講究這些,尤其在上下落款時,由于不講究禮貌用詞,令人芒刺在背,無法忍受。


五、狂氣。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反傳統(tǒng)愈演愈烈,以致于現(xiàn)在變本加厲了。而今,我們的青年已漸漸地失去對圣賢,對大師的敬畏,有的甚至剛寫了幾天字,看了幾本書,就洋洋灑灑寫文章,狂妄地批評和謾罵經(jīng)過歷史考驗的,經(jīng)過歷史浪潮淘出來的大師及法書。


六、怪氣。以怪為新,以丑為美,是當下書壇的時尚,據(jù)說深合于上個世紀末以來的世界藝術大潮流。明末清初的傅青主主張“四毋”,其中就有“寧丑毋媚”(《霜紅龕集》),但傅青主的字乍一看,緾緾繞繞,頗為丑怪,然細細分析,則看出其書學功底極深。徐青藤和鄭板橋的書故作丑態(tài),但他們都胸有丘壑,只是由于想另辟蹊徑,不免有時也墮入魔道,F(xiàn)在許多主張“以丑為美”的人,不懂得“美是共同的道理”,也不知當初提出“四毋”主張的傅青主用的是“媚”字,而不是“美”字,世上真有人喜愛丑惡的事物么?

怪風狂吹的結果,以至現(xiàn)在有人創(chuàng)造出了諸如“反倒書法”:即從正面看不出寫的是什么字,要翻反過來,再調(diào)轉一百八十度才能讀懂。報上吹噓說,“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書法藝術的登峰造極”。似這種雜耍,竟成為美學的新方向,奈何?

書法文化之精髓

今之書法界所以存在著上述種種怪現(xiàn)象,關鍵在于很多人沒弄懂什么是書法,什么是書法家。什么是書法?我認為它應該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因為書法是因為漢字而生的,是中國固有的藝術,從而必須以漢字或及其衍生的字體(諸如日文的假名)為創(chuàng)作素材,西文沒有我們所說的書法。二是,它的書寫工具必須是毛筆。蔡邕《九勢》中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敝挥忻P在紙上提按的輕重,行筆的徐急,用墨的濃淡,才能出現(xiàn)各種神奇的令人賞心悅目的效果,才能表現(xiàn)出作品的筆畫、結構和意境之美來。三是,有超越寫字的深刻內(nèi)容。季羨林先生說過,“全世界文字可以成為審美藝術的,只有漢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書法實實在在占有重要的位置。”

書法為什么被稱為“國粹”?就是因為它是中國藝術中的藝術,是中華文化的承載體和象征,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它包括了歷史、文學、哲學、倫理、教育、民俗等一切應世的知識領域。這些方面的修養(yǎng)和知識不僅長久地主導著中國人和中國社會,以至于影響著東方的社會。

在我國古代,用“寫”的形式記載和傳遞信息是很神圣的事情。對古人而言,善書就有了讀書人起碼的體面,也就有了干祿入仕的本錢。尤其是科舉時代,字寫得不好,很難得到功名。“書”有了“法”,才進入了藝術的境界。這里的“法”,即法度,包括了寫字的技巧,諸如身法、筆法、章法等等。


然而,學習書法并非只是為了寫好字,真正的目的,還應是通過這種特殊形式,在訓練過程中學習知識、熟練技巧、磨礪意志,陶冶情性,升華品位,完善人格。日本將書法稱為“書道”,我認為比較準確。因“道”與“法”相比,更具有文化內(nèi)涵,更接近這種寫字藝術的本元。因為“道”的觀念是中國文化的綱領,它投射到書法上就是“書道”。它要求書家首先寫好字,其次要有持恒高遠和寧靜的文心,溫柔敦厚和潤籍的境界!暗揽傻婪浅5馈。“道”為何物?很難說清楚,所謂“包羅羽客,總括神仙”(王羲之《用筆賦》)講的都是書法的玄妙和神秘。惟其有了這種東方式的玄妙和神秘,才使得其個性更加地鮮明。

雖然我們未必也改稱“書法”為“書道”,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書法藝術決不單單是書寫文字的技藝和方法,書法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更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準宗教。古人對于文字和書寫都懷著敬畏之心,甚至將書寫過程也當作準宗教儀式來對待。有報道說,日本的一些書法家到山東省平度市參訪鄭文公上碑,全部頂禮膜拜,有的竟然激動得泣不成聲,這對我們國內(nèi)一些書法家來說幾乎不可理解。

我認為,書法表演是應該講究儀式的,因為儀式的對人的震撼力有時超過儀式內(nèi)容的本身。如同日本的“茶道”,通過儀式達到靜敬凈的感受,從而起到陶冶性情化成人心和氣質(zhì)的作用。日本書道表演時,參加者往往是按長幼尊卑次序站立,行禮之后,表演者上場,其余的人安靜地觀賞,而且都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實際是一種禮儀,一種準宗教的儀式?煞从^我們“禮儀之邦”的現(xiàn)時書壇,各種正式書法表演場合和參觀書法展覽時,常常是亂成一團,人聲鼎沸,頗傷大雅,大失書法古道。


現(xiàn)在還有人提出書法應現(xiàn)代化。這是一個原本就不應該提出的問題。京劇之所以成為京劇,因為它是傳統(tǒng)的、中國的。如果將其唱、念、坐、打等程式改成芭蕾式的,盡管服裝、音樂等外表不變,還能稱作京劇嗎?要知書法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全部信息,仿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遺傳基因,決不可輕易地、盲目地、草率地追求所謂現(xiàn)代化,尤其不能胡亂套用西方文化的觀念來對其加以改造,F(xiàn)在如若想成為書家,首先必須埋首虛心,認真地浸潤傳統(tǒng)、追隨古典,深刻掌握歷代書法以一貫之的精神本質(zhì),也就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再加上現(xiàn)代人的視覺、心理和思維方式,毋須刻意追求,則必然創(chuàng)造出有別于古代的現(xiàn)代書風。

一個時代必然有一個時代的書風,因為每一個人在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審美方式、寫字工具和書寫條件都不會完全相同,所產(chǎn)生的書法作品風格也必然有異。竊以為,漢魏尚樸,晉人尚簡,唐人尚法,宋人尚態(tài),元人尚溫(以趙子昂為代表,甚至連胡人康里子山書風亦尚溫雅),明人尚逸,清人尚工。到近現(xiàn)代呢?因為時代巨變,傳統(tǒng)發(fā)生斷裂,流風所至,竟以野為尚!唯其野,也就失去了書法中庸、沖和、典雅、清麗的最高境界。近現(xiàn)代人崇尚張牙舞爪式的所謂的淋漓痛快,真乃“過猶不及”。王鐸說,“書不入晉唐,終入野道”,真是肯綮之言!

由于書法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部菁華,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書家,決不是簡單地會用毛筆寫字的人。時下某些自吹自擂,招搖過市的“書法大師”們,往往不及書家的皮毛。須知歷代大書法家,無不以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無不同時是大學問家。大家熟知的王右軍、顏魯公、蘇東坡、黃山谷、朱晦庵,到清末近現(xiàn)代的何紹基、翁方綱、羅振玉、沈尹默、林散之等等,無不是學富五車的儒者。正是由于他們深深地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沃土之上,才長成了參乎天地的大樹。而那些真正能在書壇上站得住、淘不掉的大家,更都是風骨自標,立朝有節(jié)的仁人志士。古人所謂“書如其人”,應該從這個意義上得到詮釋。


書學復興之意義

盡力吸收傳統(tǒng)書學的營養(yǎng),大力匡正當今書壇上的流弊,使不絕如縷的書學傳統(tǒng)得以復興和弘揚,不僅只對書界有意義,大而言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約略總括,當為以下二端:


一、是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現(xiàn)在全球化的大潮洶涌澎湃。由于全面西化,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也越來越喪失,這著實令人擔憂。


漢字是我們的母文,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來主要是靠漢字這個紐帶傳承下來的。漢字隱藏著我們祖先薪火相傳的文明智慧和密碼,是我們的精神起點,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依附于漢字的人文精神,還可以幫助解決靈魂及信仰上的許多問題?梢哉f,若無漢字,則無中國古代高度的文明,也難以有今天和明天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輝煌。


但是從上個世紀初開始,漢字遭到了厄運,甚至提出過“消滅漢字”的口號。延宕到今日,我們對承襲了我們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我們輝煌的漢字越來越不恭敬了,可以說已經(jīng)到了肆意踐踏的程度。君不見,城市路邊設計簽名的,非要將我們的漢字設計成英文字形,而我們的一些人,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各路明星,往往以自己的簽名頗類英文為尚。電腦上新造濫造的字形字庫不堪入目。雖然簡化漢字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可是,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卻都是用繁體字寫成的啊!而且不僅僅是用正楷繁體,很大一部分是用行草和其它不易猝讀的字體流傳下來的。相比較之下,已改成簡化字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數(shù)量,滄海一粟而已,而且還有很多是簡化得謬誤百出,甚至于句讀不通者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孩子怎么辦?現(xiàn)在的青年人大部分不識繁體字,也都不愿閱讀繁體字寫成的書。正楷繁體字尚且不能讀,以行書、草書寫成的典籍誰來閱讀,誰來整理?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關系到繼承和弘揚我們文化傳統(tǒng)的問題。著名學者袁曉園先生一直提倡青少年“識繁用簡”,這個建議應該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書法界的高度重視。我們書家應主動擔負起“保衛(wèi)漢字”的責任,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貢獻我們的心智。


二、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需要。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抱怨部分國人素養(yǎng)低下,為什么這部分人素養(yǎng)低下?因為這部分人已無根柢。從上個世紀初開始,西方異質(zhì)文化挾持著尖船利炮和糖衣炮彈,打進了我們的國家,蹂躪著我們的民族,我們招架無力。但奇怪的是,我們不是發(fā)憤圖強,自思進取,而是一古腦地把所有的原因都怪罪到我們老祖宗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文化上來了。把自己的祖宗罵倒了,把自己的文化丟掉了,自信心從何而起,民族凝聚力從何而來,難道我們要做世界上二等公民么?

現(xiàn)在大家都已認識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重視我們民族特有的漢字,重視我們民族特有的書法藝術,就是重視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也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這才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正途。連自己的文化都不尊重,況且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曾創(chuàng)造并延續(xù)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無以倫比的古老文明。自己不尊重自己,誰還尊重你!現(xiàn)在讀經(jīng)在華人世界里被重新重視并大力推動,可以說是對“新文化運動”以來反傳統(tǒng)潮流的反省。它說明,人們已經(jīng)開始向我們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尋求發(fā)展的原動力了。這中間,有我們書家的責任,也有我們書家廣闊的用武之地。

結語

北宋大學者、哲學家橫渠張載先生有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舊時私塾開課前往往要背誦一遍。張載先生的“四句”,講的是文人士子要有使命感。我們的書家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人。我們應該看到現(xiàn)今中國書法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我們要振臂直呼,身體力行,多做繼承和弘揚的事情。這不僅是我們的義務,更是我們的責任。



作者:張本義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的二十多年,中國書壇出現(xiàn)了持久熱潮,為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增添了色彩,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但是,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住十分深刻的內(nèi)在危機。如果書法的路再繼續(xù)這樣走下去,前景堪憂。這個問題,近年來已經(jīng)引起了書法界的高度關注,大家見仁見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竊以為,中國書法面臨的危機是多方面的,而究其根本仍然是與幾十年來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有關,書法的基礎越來越薄弱,其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越來越少。

書法危機之成因

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不外乎由如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書寫工具的改變。書法對工具有其獨特的要求。幾千年來,中國人日常寫字,使用的都是毛筆。書法的基本美學要求,都是建立在毛筆的物理特性上的。而現(xiàn)在國人日常寫字,使用的是鋼筆、圓珠筆等硬筆,毛筆則幾乎完全退出實際日常使用領域。書寫工具的根本差異,使筆法的基礎越來越薄弱,寫字者已越來越難以體會掌握書法的操作規(guī)范及其美學意義。特別是隨著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字是靠鍵盤打出來的,以至于硬筆也很少派上用場了。這對書法來說,真的是一場災難。

第二、更深層次的,是教育的失誤。教育,首先是公民義務教育,其首要目標就是普遍地提高公民的素養(yǎng),使生命意義上的人“化”成人學意義上的人。沒了獨特性,也就沒了生命體的自我,沒了生活意義和方向。人若想保持其獨立性不淹沒在工業(yè)化的大潮中,首先要求人格的完善,審美教育即是完善人格的主要途徑。

但是,這種教育必須有所附麗,必須建立在實際的基礎上,不能想象出,在今天情況下與應試教育完全脫鉤的公民教育,會得到切實有效地推行。而書法就是建立在實用基礎上的一種藝術。中國的教育千百年來,一直是應試教育,故考試的內(nèi)容左右了教育的內(nèi)容?婆e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能否進入上流社會,也是安身立命的工具。由于科舉時代重視書法,所以,傳統(tǒng)的中國讀書人,對書法的重視程度恐怕要比現(xiàn)在人重視英語、電腦、汽車為甚。正因為書法教育的普及和被重視,從而成為歷史上中國讀書人審美教育的主流,以至成為中國文人的“臉面”。寫好漢字,不僅可以提高審美能力,保持東方人特有審美心態(tài),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觀察力、領悟力、模仿力,培養(yǎng)細心,耐心和恒心。有教養(yǎng)的中國人對美的感受和對事物的抽象能力,也很大一部分從書法教育中來的。


這種情形,在現(xiàn)代中國,都不復存在,F(xiàn)代中國,步入上流社會,基本用不上書法,身份教養(yǎng)的象征也與書法不沾邊。更有甚者,有的年輕人視書法為“老朽”的代名詞。書法進不了我們普通義務教育的課堂,沒有教材、沒有教師、沒有時間、沒有興趣。由于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是照搬西方來的,所以,現(xiàn)今青年人受的審美教育,也是發(fā)端于西方現(xiàn)代文明和后工業(yè)文明,審美的標準也在相當程度上惟西方人馬首是瞻。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審美心態(tài),包括書法藝術中蘊涵著的中國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淡化,F(xiàn)行書法教育的缺位造成的惡果,不僅是中國人越來越不會寫自己的母文(據(jù)說這在全世界也是罕見),更嚴重的是給我們的后代在文化的認同,傳統(tǒng)的承襲,人格的養(yǎng)成和審美心態(tài)上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第三、書法理論的混亂。我國傳統(tǒng)的思維是實事求是的,極少長篇大論。文學、藝術、美學等諸方面的理論,也大都是點評和頓悟式的。這在飽受歐風美雨浸淫的現(xiàn)代中國的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看來,很不正規(guī),很不先進,群相鄙薄,視為敝屣,棄之唯恐不遠。于是,競相引進西方各種成體系的理論,真可謂繁榮熱鬧異常。只是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理論,都是人家白種人針對自己的美學藝術實踐而總結出來的,與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實踐,尤其是書法藝術實踐方柄圓鑿。


因為,人家西方當初壓根就沒有中國藝術的概念,是我們的一些理論家們,見獵心喜,按捺不住,又不能融會貫通,于是只能拾人牙慧,生吞活剝,照抄照搬,再熱鬧,再成體系,也只是削足適履,隔靴搔癢。鄭板橋有一幅對聯(lián)叫“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我看寫來送給我們一些熱衷于舶來名詞、舶來理論的文藝評論家們,真乃恰如其分。


另外一種理論上的混亂,還牽涉到評論家和書法家的學術道德和修養(yǎng)。舉例說,“匠氣”一詞,在現(xiàn)今中國書法界是很多人用以作貶低別人,蔑視傳統(tǒng)的大捧。什么叫“匠氣”?真須認真研究一下!敖场敝赣袑iT技術的工匠,或指在某一方面造詣和修養(yǎng)很深的人!敖承莫氝\”,是指工巧和心思與眾不同。唐人張祜《題王右丞山水障》詩中有:“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可見其對“匠心”是贊佩的。


而現(xiàn)如今,由于很多所謂“書法家”根本沒有書法的基本功,對書法傳統(tǒng)也知之寥寥,寫的字張牙舞爪,鼓努為力,卻自鳴得意,反而將一筆一畫、清雅典麗的傳統(tǒng)書法,統(tǒng)統(tǒng)貶之曰“匠氣”,噓蜃成氣,很多也不甚了了的人跟著呼叫。


實際上,要說“匠”,古代的寫經(jīng)生們可稱之為“寫字匠”了?善叫亩,現(xiàn)今域內(nèi),有幾個人寫的字能趕得上經(jīng)生們的工整典雅?看看魏晉宋唐以來經(jīng)生所寫的卷子,撲面而來的那種傳統(tǒng)的靜謐沖和之美,難道不令我儕汗顏嗎?近代諸體皆精的書家、著名學者羅雪堂曾批評悖離傳統(tǒng)的書家和書作是“中不足而飾于外”(《跋自臨孔宙碑》),可謂振聾發(fā)聵,一語破的。

而今書界,還有一把狼牙大棒曰“俗書”。實則所謂“俗”是與“雅”相對的。主觀判斷者的好惡和修養(yǎng)決定了對書家及其作品的判斷。自古以來,雅俗之辨,就沒有一個共同的裁定標準。古今大多數(shù)學書者膺服王羲之,稱之為“書圣”,唐太宗形容其作品“盡善盡美”(《晉書•王羲之傳論》),可唐人韓愈就在《石鼓歌》中說“羲之俗書趁姿媚”。世人皆重顏柳,可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就說,“自柳始有俗書”。而后竟有書家說米字是“俗書”。梁山獻甚至稱其“實肇惡派”。

什么是“俗書”?我認為,既然“俗”、“雅”相對,則“俗書”當指沒有文化的市井之人或因士子媚俗而通體習氣的書作。其標志是文化含量不足,表現(xiàn)手法匱乏呆板,或非務妍美,或故托丑拙。而遺憾的是,我們的一些評論家或反傳統(tǒng)主義的書家,頻頻隨意胡亂揮舞這個大棒打向崇尚傳統(tǒng)的書家書作,其用意一是掩飾自己功力的不足,二是破壞書法的傳統(tǒng)。

第四、部分媒體的誤導。正因為目前書法理論界存在著混亂,許多專業(yè)報刊及其影響下的大眾傳播媒介發(fā)表的書作,往往非常低劣,對
青少年和一般受眾起了誤導作用。還有一些電視臺舉辦的所謂書法講座,也非常糟糕,可以說在誤人子弟。

第五、書家地位的尷尬。這是造成書法危機的并非不重要的因素。就是說,現(xiàn)今中國,很多書家無法以書法謀生。書法歷來被文人學者視為雅事,因而大都恥于言錢,也很少有完全靠鬻書為生的專業(yè)書家,即使在當今商品社會,也一仍如初。一些所謂書法名家,由于身居要津,不管書作好壞,都能輕易出手,且動輒千萬。一些真正的書家的作品卻往往無人問津。另外,學書法的學生,哪怕讀到博士,畢業(yè)之后也得改行,因為中國很少有書法研究所,一般小學、中學和大學不開書法課,很少需要教師或從事書法的專門人才。而在我們的鄰居韓國和日本,由于有完美的書法教育體系,需要一支龐大的書法教師隊伍,書家可以憑借書法藝術謀生,書家的社會地位也自然很高。

書法危機之表現(xiàn)

歷史上的書家都是讀書人。儒家歷來講究“修身”?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即用學問和德行來養(yǎng)成自己。中國歷來都強調(diào)“未學作書先作人”,強調(diào)書家的個人品性和對社會責任的發(fā)揮,故有“書如其人”一說。這種說法,并非對書藝的要求,也非說正人君子的字一定比奸佞小人的好,而是對書家如何安身立命的要求。

而今部分書家的表現(xiàn)是否可以以下六氣來歸納?

一、匪氣。表現(xiàn)在一些書協(xié)內(nèi)部。“協(xié)者和也”,書法協(xié)會本來是大家在一起和和氣氣,切磋技藝,共同提高的團體。而現(xiàn)在的一些書法協(xié)會已成為個別人拉桿子、立山頭、樹大旗的工具。黨同伐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些書家不是以文雅為尚,而是聚在一起時則以粗野為美,甚至于在批評書作時,往往不著邊際地互相肆意貶低。

古人也有貶人的時候,但是講究文雅中肯。如蘇東坡就曾說黃庭堅的字:“筆勢太瘦,幾如樹梢掛蛇”。黃庭堅反唇相譏:“公之字固不敢輕議,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宋人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三)。清代劉墉和翁方綱在書法上互瞧不起。蓋因為翁的字方正可風,筆筆有自,而劉的字,豐腴濃重,獨創(chuàng)體勢。一日,翁方綱問其婿戈仙舟說,你去問問你的老師,“哪筆是古人的”?劉墉卻讓他回去問他的丈人,“哪筆是自己的?”這是古代先賢由于審美取向不同而發(fā)生歧見的正常辯論,是文人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

二、俗氣。其主要表現(xiàn)在書作內(nèi)容千篇一律,形式上跟時尚趕潮流,甚至違反“六書”,大寫錯字。

文化素養(yǎng)高下對書家形象的塑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由于我們的一些書家不讀書,腹中空空如也,則為人做事或作書必然其俗在骨。劉熙載說:“筆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藝概•書概》)。楊守敬說,治俗“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學書邇言》)。

三、躁氣。浮躁之氣,成為當今書壇的流行病。朝學執(zhí)筆,暮誇己能,大師滿天飛舞。著名學者朱東潤先生曾說:“寫字總得寫六十年,才能象個樣子”?涩F(xiàn)在很多人把功夫下在推銷自己,哪有功夫練字與讀書?孔子說:“不學禮,無以言”,“不學詩,無以立”,黃山谷也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乏味”,這都是講做人要講品位,不努力加強自己的文化底蘊,如何成得名家?即使徒有虛名,又有何喜?


孫虔禮《書譜》將“書名”歸為三類:一是“藉甚不渝”,即當時名氣大,死后仍不衰減。一種是“人亡業(yè)顯”,即生前并不顯赫,死后名聲卻顯露出來。還有一種是“憑付增價,身謝道衰”,即生前因為權勢大,活著有人要字,死了全當廢紙。吳昌碩說:“小技拾人則易,創(chuàng)造者難。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引自張諤《吳昌碩畫集序言》)。

我們常說要“厚積薄發(fā)”,意思是需要很多文化積累和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夠成名成家,才能夠被人認可。蠶蛹作繭把自己包起來是為了一朝破飛?涩F(xiàn)在一些所謂書家,卻好像乍刺的刺猬,看起來乍乍乎乎很嚇人,其實最空虛和虛弱。

四、野氣。書法家必須有文人的素養(yǎng),也可以說必須是個文人。班固在《漢書》中就說,“中國,禮義國也!笨墒堑饺缃裎覀兊囊恍⿻以谌粘I钪,連一點禮貌常識都沒有,遑論書面語言和書作!《顏氏家訓》中說,“尺牘書疏,千里面目”。盡管相距萬里之遙,但一封書信,即可看出你的文野之分和全部的教養(yǎng)。因為尺牘不但字要工整規(guī)范,且要懂“平”、“闕”和稱謂避諱。書法作品更是如此。可現(xiàn)在我們的書家的作品,根本不懂行文規(guī)矩,也不屑講究這些,尤其在上下落款時,由于不講究禮貌用詞,令人芒刺在背,無法忍受。


五、狂氣。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反傳統(tǒng)愈演愈烈,以致于現(xiàn)在變本加厲了。而今,我們的青年已漸漸地失去對圣賢,對大師的敬畏,有的甚至剛寫了幾天字,看了幾本書,就洋洋灑灑寫文章,狂妄地批評和謾罵經(jīng)過歷史考驗的,經(jīng)過歷史浪潮淘出來的大師及法書。


六、怪氣。以怪為新,以丑為美,是當下書壇的時尚,據(jù)說深合于上個世紀末以來的世界藝術大潮流。明末清初的傅青主主張“四毋”,其中就有“寧丑毋媚”(《霜紅龕集》),但傅青主的字乍一看,緾緾繞繞,頗為丑怪,然細細分析,則看出其書學功底極深。徐青藤和鄭板橋的書故作丑態(tài),但他們都胸有丘壑,只是由于想另辟蹊徑,不免有時也墮入魔道,F(xiàn)在許多主張“以丑為美”的人,不懂得“美是共同的道理”,也不知當初提出“四毋”主張的傅青主用的是“媚”字,而不是“美”字,世上真有人喜愛丑惡的事物么?

怪風狂吹的結果,以至現(xiàn)在有人創(chuàng)造出了諸如“反倒書法”:即從正面看不出寫的是什么字,要翻反過來,再調(diào)轉一百八十度才能讀懂。報上吹噓說,“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書法藝術的登峰造極”。似這種雜耍,竟成為美學的新方向,奈何?

書法文化之精髓

今之書法界所以存在著上述種種怪現(xiàn)象,關鍵在于很多人沒弄懂什么是書法,什么是書法家。什么是書法?我認為它應該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因為書法是因為漢字而生的,是中國固有的藝術,從而必須以漢字或及其衍生的字體(諸如日文的假名)為創(chuàng)作素材,西文沒有我們所說的書法。二是,它的書寫工具必須是毛筆。蔡邕《九勢》中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敝挥忻P在紙上提按的輕重,行筆的徐急,用墨的濃淡,才能出現(xiàn)各種神奇的令人賞心悅目的效果,才能表現(xiàn)出作品的筆畫、結構和意境之美來。三是,有超越寫字的深刻內(nèi)容。季羨林先生說過,“全世界文字可以成為審美藝術的,只有漢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書法實實在在占有重要的位置。”

書法為什么被稱為“國粹”?就是因為它是中國藝術中的藝術,是中華文化的承載體和象征,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它包括了歷史、文學、哲學、倫理、教育、民俗等一切應世的知識領域。這些方面的修養(yǎng)和知識不僅長久地主導著中國人和中國社會,以至于影響著東方的社會。

在我國古代,用“寫”的形式記載和傳遞信息是很神圣的事情。對古人而言,善書就有了讀書人起碼的體面,也就有了干祿入仕的本錢。尤其是科舉時代,字寫得不好,很難得到功名。“書”有了“法”,才進入了藝術的境界。這里的“法”,即法度,包括了寫字的技巧,諸如身法、筆法、章法等等。


然而,學習書法并非只是為了寫好字,真正的目的,還應是通過這種特殊形式,在訓練過程中學習知識、熟練技巧、磨礪意志,陶冶情性,升華品位,完善人格。日本將書法稱為“書道”,我認為比較準確。因“道”與“法”相比,更具有文化內(nèi)涵,更接近這種寫字藝術的本元。因為“道”的觀念是中國文化的綱領,它投射到書法上就是“書道”。它要求書家首先寫好字,其次要有持恒高遠和寧靜的文心,溫柔敦厚和潤籍的境界。“道可道非常道”!暗馈睘楹挝铮亢茈y說清楚,所謂“包羅羽客,總括神仙”(王羲之《用筆賦》)講的都是書法的玄妙和神秘。惟其有了這種東方式的玄妙和神秘,才使得其個性更加地鮮明。

雖然我們未必也改稱“書法”為“書道”,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書法藝術決不單單是書寫文字的技藝和方法,書法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更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準宗教。古人對于文字和書寫都懷著敬畏之心,甚至將書寫過程也當作準宗教儀式來對待。有報道說,日本的一些書法家到山東省平度市參訪鄭文公上碑,全部頂禮膜拜,有的竟然激動得泣不成聲,這對我們國內(nèi)一些書法家來說幾乎不可理解。

我認為,書法表演是應該講究儀式的,因為儀式的對人的震撼力有時超過儀式內(nèi)容的本身。如同日本的“茶道”,通過儀式達到靜敬凈的感受,從而起到陶冶性情化成人心和氣質(zhì)的作用。日本書道表演時,參加者往往是按長幼尊卑次序站立,行禮之后,表演者上場,其余的人安靜地觀賞,而且都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實際是一種禮儀,一種準宗教的儀式?煞从^我們“禮儀之邦”的現(xiàn)時書壇,各種正式書法表演場合和參觀書法展覽時,常常是亂成一團,人聲鼎沸,頗傷大雅,大失書法古道。


現(xiàn)在還有人提出書法應現(xiàn)代化。這是一個原本就不應該提出的問題。京劇之所以成為京劇,因為它是傳統(tǒng)的、中國的。如果將其唱、念、坐、打等程式改成芭蕾式的,盡管服裝、音樂等外表不變,還能稱作京劇嗎?要知書法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全部信息,仿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遺傳基因,決不可輕易地、盲目地、草率地追求所謂現(xiàn)代化,尤其不能胡亂套用西方文化的觀念來對其加以改造。現(xiàn)在如若想成為書家,首先必須埋首虛心,認真地浸潤傳統(tǒng)、追隨古典,深刻掌握歷代書法以一貫之的精神本質(zhì),也就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再加上現(xiàn)代人的視覺、心理和思維方式,毋須刻意追求,則必然創(chuàng)造出有別于古代的現(xiàn)代書風。

一個時代必然有一個時代的書風,因為每一個人在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審美方式、寫字工具和書寫條件都不會完全相同,所產(chǎn)生的書法作品風格也必然有異。竊以為,漢魏尚樸,晉人尚簡,唐人尚法,宋人尚態(tài),元人尚溫(以趙子昂為代表,甚至連胡人康里子山書風亦尚溫雅),明人尚逸,清人尚工。到近現(xiàn)代呢?因為時代巨變,傳統(tǒng)發(fā)生斷裂,流風所至,竟以野為尚!唯其野,也就失去了書法中庸、沖和、典雅、清麗的最高境界。近現(xiàn)代人崇尚張牙舞爪式的所謂的淋漓痛快,真乃“過猶不及”。王鐸說,“書不入晉唐,終入野道”,真是肯綮之言!

由于書法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部菁華,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書家,決不是簡單地會用毛筆寫字的人。時下某些自吹自擂,招搖過市的“書法大師”們,往往不及書家的皮毛。須知歷代大書法家,無不以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無不同時是大學問家。大家熟知的王右軍、顏魯公、蘇東坡、黃山谷、朱晦庵,到清末近現(xiàn)代的何紹基、翁方綱、羅振玉、沈尹默、林散之等等,無不是學富五車的儒者。正是由于他們深深地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沃土之上,才長成了參乎天地的大樹。而那些真正能在書壇上站得住、淘不掉的大家,更都是風骨自標,立朝有節(jié)的仁人志士。古人所謂“書如其人”,應該從這個意義上得到詮釋。


書學復興之意義

盡力吸收傳統(tǒng)書學的營養(yǎng),大力匡正當今書壇上的流弊,使不絕如縷的書學傳統(tǒng)得以復興和弘揚,不僅只對書界有意義,大而言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約略總括,當為以下二端:


一、是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現(xiàn)在全球化的大潮洶涌澎湃。由于全面西化,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也越來越喪失,這著實令人擔憂。


漢字是我們的母文,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來主要是靠漢字這個紐帶傳承下來的。漢字隱藏著我們祖先薪火相傳的文明智慧和密碼,是我們的精神起點,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依附于漢字的人文精神,還可以幫助解決靈魂及信仰上的許多問題?梢哉f,若無漢字,則無中國古代高度的文明,也難以有今天和明天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輝煌。


但是從上個世紀初開始,漢字遭到了厄運,甚至提出過“消滅漢字”的口號。延宕到今日,我們對承襲了我們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我們輝煌的漢字越來越不恭敬了,可以說已經(jīng)到了肆意踐踏的程度。君不見,城市路邊設計簽名的,非要將我們的漢字設計成英文字形,而我們的一些人,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各路明星,往往以自己的簽名頗類英文為尚。電腦上新造濫造的字形字庫不堪入目。雖然簡化漢字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可是,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卻都是用繁體字寫成的啊!而且不僅僅是用正楷繁體,很大一部分是用行草和其它不易猝讀的字體流傳下來的。相比較之下,已改成簡化字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數(shù)量,滄海一粟而已,而且還有很多是簡化得謬誤百出,甚至于句讀不通者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孩子怎么辦?現(xiàn)在的青年人大部分不識繁體字,也都不愿閱讀繁體字寫成的書。正楷繁體字尚且不能讀,以行書、草書寫成的典籍誰來閱讀,誰來整理?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關系到繼承和弘揚我們文化傳統(tǒng)的問題。著名學者袁曉園先生一直提倡青少年“識繁用簡”,這個建議應該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書法界的高度重視。我們書家應主動擔負起“保衛(wèi)漢字”的責任,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貢獻我們的心智。


二、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需要。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抱怨部分國人素養(yǎng)低下,為什么這部分人素養(yǎng)低下?因為這部分人已無根柢。從上個世紀初開始,西方異質(zhì)文化挾持著尖船利炮和糖衣炮彈,打進了我們的國家,蹂躪著我們的民族,我們招架無力。但奇怪的是,我們不是發(fā)憤圖強,自思進取,而是一古腦地把所有的原因都怪罪到我們老祖宗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文化上來了。把自己的祖宗罵倒了,把自己的文化丟掉了,自信心從何而起,民族凝聚力從何而來,難道我們要做世界上二等公民么?

現(xiàn)在大家都已認識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重視我們民族特有的漢字,重視我們民族特有的書法藝術,就是重視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也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這才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正途。連自己的文化都不尊重,況且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曾創(chuàng)造并延續(xù)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無以倫比的古老文明。自己不尊重自己,誰還尊重你!現(xiàn)在讀經(jīng)在華人世界里被重新重視并大力推動,可以說是對“新文化運動”以來反傳統(tǒng)潮流的反省。它說明,人們已經(jīng)開始向我們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尋求發(fā)展的原動力了。這中間,有我們書家的責任,也有我們書家廣闊的用武之地。

結語

北宋大學者、哲學家橫渠張載先生有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舊時私塾開課前往往要背誦一遍。張載先生的“四句”,講的是文人士子要有使命感。我們的書家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人。我們應該看到現(xiàn)今中國書法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zhàn)。我們要振臂直呼,身體力行,多做繼承和弘揚的事情。這不僅是我們的義務,更是我們的責任。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