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云齋大講堂:“道”與“德”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由宋一夫教授、陳彥軍副教授指導,王椿升老師主持的閑云齋大講堂在三亞學院書山館四樓國藝研究院開講,人文與傳播學院的夏玉穎同學主講《道德經》第五十一至五十三章。
本次講讀線下線上同時進行,共有二十多位來自不同學院的師生參與。主講人用簡潔易懂的語言概括出章節(jié)大意,讓與會者從凝練的標題上便能體悟老子哲學的大概。此外,主講人還以樸素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鞭辟入里去闡述道家智慧的意蘊,既有深刻的思想解讀,又有眾多貼合文本內容的例證。值得注意的是,主講人輔之以音頻材料來引導與會者對相關主題的深入理解,豐富和提升研讀的體驗。研讀語言平實、風趣幽默、說理曉暢,讓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
主講人夏玉穎另辟蹊徑,先以歌曲《小女司南》開場,引領與會者進入歡快愉悅的情境中。按照研讀程序,主講人夏玉穎根據陳鼓應注本,指出,本次研讀的關鍵詞為“功成不居”“禍從口出”和“淡泊名利”。接著娓娓道出本次研讀的內容。
第51章研讀,主講人夏玉穎指出,“道”是萬物之母,自然流露出畜養(yǎng)萬物的大慈大悲的德行,如同父母對于子女無私無求的哺育那般。與此同時,“道”雖生養(yǎng)萬物,但它并未想讓萬物唯首是瞻或將它們據為己有,相反,它卻讓眾生自由選擇、自由發(fā)揮,所以,“道”才會被稱為“玄德”。接著,主講人夏玉穎引用山西運城的后土祠和北京天壇遺址,進一步說明“道”和萬物的關系之間是一種母與子的關系。此外,主講人夏玉穎由太極圖切入,提出,一般人“有為”的陽德是帶有一己私欲的,而道家“無為”的陰德卻是無欲無求的。正因為如此,主講人夏玉穎認為,了悟生死大事,安心自在,才是道家修身的不二法門。
第52章研讀,主講人夏玉穎認為,不論是天地萬物,還是宇宙星辰,它們都生成于“道”。老子所謂的“得道”就是找到天地父母,就是尋得生命源頭。主講人夏玉穎指出,不要被自私狹隘的感官所左右,否則便會像陀螺一般轉個不停。與老子同時代的莊周提到“道在屎尿中”便是明道之人最好寫照。因此,主講人夏玉穎進一步指出,憑良心、順天道,心中有光、努力發(fā)熱,這才是人生最好的選擇。本章言外之意躍然紙上,便是: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內斂含蓄,這就不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第53章研讀,主講人夏玉穎指出,本章直擊政治的黑暗,縱情于聲色犬馬之中的君王,完全不顧人民死活,這就是盜取天下的行徑。短短篇幅,字字珠璣,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統(tǒng)治者,離經背道去追求鐘鳴鼎食,輕則身首異處,重則江山易主。因此,在主講人夏玉穎看來,老子并不是奴隸主貴族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真切站在底層勞動人民立場上去為他們“鼓與呼”。主講人夏玉穎進一步拓展了衡量人價值尺度的“新三觀”,即“心若不老,無懼時光”的年齡觀、“但愿身長健,浮世拚悠悠”的健康觀和“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的金錢觀。
第51章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爭論點:如何理解“毒之”和“覆之”?
主要觀點:一種觀點支持文本注解,認為“毒之”和“覆之”是褒義詞,即使萬物安寧心性,使萬物愛養(yǎng)調護;另一種觀點認為,“毒之”和“覆之”是貶義詞,自然界對于人類而言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此外,還有一種觀點指出,由這一爭論可知,道具有兩面性,“道”對于有道之人而言,發(fā)揮孕育促生的作用;對于無道之人而言便是抑制或消滅。
第52章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彊。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爭論點:“道”與“德”的關系?
主要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道生德,道的本體是虛無,創(chuàng)生出德,德進而生出萬物,二者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無”;另一種觀點認為,“道生一”中的“一”就是道和德結合之后的“有”,因為這個“有”,才能創(chuàng)生萬物。
第53章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爭論點:“朝甚除”中的“朝”譯為何?
主要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朝”指代朝廷,形象地說明了當時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甚除”二字進一步說明朝綱紊亂;另一種觀點指出,若是譯為“朝廷”難免有憤世嫉俗之意,或許還有其他意思,比如《韓非子·解老篇》將之譯為“刑獄訴訟”更恰當。
宋一夫教授點評:
對于第51章,老師指出,道是具有兩面性的,對于無道之人,“道”往往表現出“毒之”“覆之”,與之相對的,“道”對于有道之人則是“長之”“育之”,這一點和以往的學界相比觀點不同,值得進一步思考。因此,老師認為,我們一定要跳出認知復雜事物的窠臼,透過概念去體會老子的本意,不能為一字一詞、一段一句而進入理解誤區(qū)。
對于第52章,老師認為,本章圍繞“道”是萬物之母這一身份而開展,在老子眼中“道”是玄牝,創(chuàng)生世界一切,理解我們從哪里來是這一章的關鍵問題,并且,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性本心,不為外物所紛擾,拂去心中的塵埃,見微知著、守弱守雌,要在理解自己從哪里來問題的基礎上,去探尋未來的路該怎么選擇怎么走。
對于第53章,老師指出,本章切中老子所處時代的政治環(huán)境,諸侯國之間兵戎相見,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繁重的賦稅和連綿的戰(zhàn)火,底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子怒罵這些統(tǒng)治者是“盜夸”。在老師看來,這一章緊扣老子治國思想,行于大道,順道而治,旨在讓天下重回大“道”。
對于這三章點評告一段落,老師與與會者一同探究了“老子的‘道’與‘德’辯解”這一問題,在聽取大家發(fā)言之后,老師指出,可從六個方面理解該問題:第一,“道”先“德”后,二者可以拆分;第二,“道”成而“德”成,二者又密不可分;第三,“道”與“德”合生萬物;第四,“道”生成萬物之后,便形成了宇宙間總的道德和天地萬物中各自的分道德;第五,“道”與“德”在天地萬物中,最終決定著“事”與“物”變化發(fā)展;第六,“道德”決定著自然。在老師眼中,“道”與“德”關系問題是《道德經》成書的根本,正確把握二者的關系,將會理順現有研讀的思路,激發(fā)更大的治學熱情。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