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名人軼事] 王國維:曾執(zhí)教北大、清華,曾為溥儀國文老師,被稱一代國學大師

2 已有 1996 次閱讀   2019-05-10 15:18
王國維:曾執(zhí)教北大、清華,曾為溥儀國文老師,被稱一代國學大師 

說到王國維,很多人知道他的《人間詞話》,知道他著名的“三境界說”,甚至還知道他是以自沉的方式離開了人間,但卻很少人知道他的真實經(jīng)歷。

今人常以“國學大師”的稱號形容一個知識淵博、風度儒雅、著述等身的大學者,然而放眼當下的學術(shù)圈,真正能稱得上是大師的卻寥寥無幾,但王國維生活的民國一代,卻是大師頻出的時代。

清華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歷史煙云中的北大、清華,在清末至民國的大半個世紀中,可謂群賢畢至,大師云集,而王國維正是這其中最為閃耀的傳奇人物之一。

曾在北大、清華這兩所中國最高的學府執(zhí)教的王國維先生,學貫中西,縱觀古今,對哲學、文學、考古、翻譯、戲曲、教育等領(lǐng)域,都有非常高的建樹,為后人留下許多極有研究價值的著作。

一、坎坷不平的仕途之路

王國維出生于1877年,正值風雨飄搖的清末,時為光緒三年,此時離1912年溥儀退位大清帝國完全消亡只有三十幾年的時間了。

很多人奇怪,為什么這么一位知識淵博,風度翩翩的大儒,在功名上卻只是個秀才,終生沒有考上進士?其實并非王國維無才,而是他無心科舉。

王國維16歲時即考取秀才,但他“不喜括帖”“尤不屑就時文繩墨”,所以之后他在封建仕途之路上再無寸進之舉。甚至在第一次考舉人時交了白卷,又遇到了當時考場賄賂大案,讓他更加無心仕途。

后來,王國維又因父命難違,還曾兩次參加科考,但一次遇到了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而作罷,一次則敗北而回,因為他還是“不肯入時流”。也許,王國維正是因為無心科舉,而故意“名落孫山”。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清廷覆亡后,“尤不屑就時文繩墨”的王國維,卻做起了溥儀的文學侍從。這是1923年,此時王國維已46歲,離他考中秀才已過去30年,而大清也早已宣告滅亡,僅僅保留了一個所謂的小朝廷。

從1923年的清明前后到1924年11月前后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國維在這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里,以“南書房行走”的身份,供職于溥儀小朝廷。

有人不理解,既然王國維厭惡仕途,考試交白卷,為什么后來又甘愿做溥儀的文學侍從,甚至還像辜鴻銘一樣一直留著大清的辮子?我想這背后藏著的是王國維作為一介文人的報國之思。

年輕考學時 ,他不愿入時流,當時的大清也尚未覆亡,且是慈禧掌權(quán),故他無心仕途。而他供職小朝廷時,慈禧已死,且清廷也早已覆亡,已是民國時期,但他的諸多行為證明了,他是擁護和懷念前朝的,屬于遺老。

因此,他后來被溥儀授意可“著在紫禁城騎馬”時,他很是激動,還跟摯友羅振玉寫信說“內(nèi)廷雖至二品,亦有不得者”,而他之前只是被加賞五品銜,食五品祿的“南書房行走”。

王國維當然不會沉浸于這些虛華的名利中,為報答溥儀的知遇之恩,他曾先后給溥儀上過兩道折子,一個是《敬陳管見疏》,一個是《劾大臣不明事理疏》,一個分析西方政治學說之弊,一個是為保護國寶文物。

由此可知,王國維甘愿逆潮流而入職小朝廷,除了他心系前朝外,他更是想著以自己的才學見識而盡忠報國的。

然而無論是少年時期的科考,還是后來學問大成的帝師,他的仕途都極為坎坷,做了一年多的紫禁城騎馬,最終還是以溥儀被趕出紫禁城而告終。

二、涉獵廣泛的學術(shù)研究

王國維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涉獵廣泛,且每個領(lǐng)域都有精深研究,放在今天,就是個通才型的大學問家。

無心科考的他,因為結(jié)婚早,有家累,所以很早就參加了工作,也是在工作中,他在學術(shù)之路上不斷精進,最后成為一代大師。

他對于學問的研究,先后經(jīng)歷了從西方哲學到教育學心理學,到中國詩詞、文學乃至戲曲考古的由西到東的轉(zhuǎn)變。

王國維1898年就參加了工作,當年21歲,最先進入的是《時務(wù)報》,他的職務(wù)是書記員,薪水只有十二元。也是在這里,他結(jié)識了相交一生的摯友羅振玉。

戊戌變法后,有感于社會風潮和民生時艱,王國維產(chǎn)生了出國留洋的念頭,后因故未能成行,王國維開始嘗試翻譯國外著作,以期達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目的,他最初翻譯的是《勢力不滅論》和歌德的《浮士德》。

這一時期,國內(nèi)正逢《辛丑條約》的簽訂、庚子賠款前后,王國維無心變法,只一心鉆研學術(shù),先后譯介了許多西方著作,內(nèi)容涉及科學、教育學、心理學、哲學、法學等領(lǐng)域,可以看出,王國維意在通過另一途徑報國圖存。

大約從1903年開始,王國維開始專攻康德、叔本華,專注于西方哲學的研究,一年之后的1904年,他就寫出了影響深遠的《紅樓夢評論》,這一年王國維才27歲,比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1917年)早了13年,比胡適的《紅樓夢考證》(1921年)早了17年。

《紅樓夢評論》以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理論入手,先后分析了紅樓夢的精神、美學精神以及倫理學價值,可以說是近現(xiàn)代紅學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后世學者研究紅樓的必讀書籍。

數(shù)十年間,因為時局不穩(wěn),加之憂心國事,王國維的工作也多次變動,從加入東文學社,到東渡日本,到進入實業(yè)救國的清末狀元張謇創(chuàng)辦的學校任職,再到他后來的兒女親家羅振玉創(chuàng)辦的教育雜志任職,乃至江蘇師范學堂、學部、再次避亂東渡日本……無論身在何處,面臨著怎樣的環(huán)境,王國維都從未停止其學術(shù)研究。

從進入二十世紀開始,一直到其去世的1927年的這近三十年里,可以說是王國維學術(shù)生涯的高峰,他先后寫出了《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許多蜚聲中外的國學專著。

不僅教授培養(yǎng)出了一批后來頗有影響的學者,如吳其昌、王力等人,其令人高山仰止的學術(shù)貢獻,嚴謹精深的治學理念,視學術(shù)為生命的治學態(tài)度,也一直影響了后來無數(shù)莘莘學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王國維先生就是最好的代表。

三、凄慘悲痛的家庭變故

過去的人成家立業(yè)都很早,且多是先成家后立業(yè),王國維先生也不例外,他1877年出生,1896年結(jié)婚時剛成年不久,還不到20歲。

他的家族雖人丁興旺,有六子二女,也算得幸福安康,但亦多有變故。王國維三歲時,母親凌氏就去世了,他是在父親的諄諄教誨和繼母的關(guān)懷下長大。

在1906年到1908年的三年里,邁入而立之年的王國維,接連遭逢家庭變故,先是父親王乃譽去世,享年60歲;時隔不到一年,妻子莫氏因產(chǎn)褥熱去世,享年34歲,撇下三個年幼的孩子,最小的只有3歲,最大的也不過9歲;又隔一年,繼母葉太夫人去世。

親人的接連去世,對王國維來說,是難以愈合的悲痛,也是很大的人生打擊,他亦曾寫有悼亡詞“當時曾笑牽牛處”,“孤檠側(cè),訴盡十年蹤跡!痹谄渥猿燎耙荒,又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

王國維的三個兒子中,他最器重的便是長子王潛明,而長子也不負眾望,曾通過香港大學的高等考試,本有機會去英國留學,但他卻放棄了,而是選擇了去海關(guān)工作。令人惋惜的是,王潛明與羅振玉之女羅孝純結(jié)婚沒幾年,他就因病去世。

幼年失恃、壯年失怙、喪妻、喪母、喪子,甚至與摯友斷交……人生的許多大悲至痛,王國維都經(jīng)歷了。

也許正像《孟子》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所說的那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正因為這樣的家庭變故,失去至親的切膚之痛,讓王國維在悲痛欲絕之時,也更加視學術(shù)事業(yè)為生命,不斷朝著學術(shù)的更高峰邁進。

喪妻之后不久,在岳母安排下,王國維又續(xù)娶了岳母的表甥女潘氏,亦為其生兒育女,操持家務(wù),讓王國維能夠更加專心致力于學術(shù)事業(yè),并一直陪伴他到最后。

正如王國維女兒王東明所說“先父這一生,如無兩位母親先后為他處理家務(wù),無內(nèi)顧憂,恐怕不會有那么輝煌的成就!

王國維在這樣的多子女且多變故的大家庭中,一邊既要掙錢養(yǎng)家,一邊又要專心學術(shù),且在任職清華研究院之前,居無定所,經(jīng)常搬遷,甚至東渡避難,可想而知有多不易。

四、聚合離散的金石之交

王國維的一生,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術(shù)研究,都與一個人密不可分,這個人就是羅振玉。

羅振玉生于1866年,長王國維11歲,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教育家、考古學家、農(nóng)學家、金石學家及古文字學家。

他與王國維一樣,都是16歲時就考中秀才,且位次還在王之上。羅振玉與王國維訂交,始于東文學社時期,大約在1898年前后,一直到王國維去世前不久,兩人因兒女婚姻之事斷交,凡近30年。

這樣的友誼不是一般的情誼,而是涵蓋了共同的人生志趣、相似的人生軌跡,勝于親人般的相扶互助,以及生活關(guān)懷,即便沒有后來的兒女姻緣,兩人的關(guān)系也都勝似親人一般。

王國維過人的才學很為羅振玉所賞識,在兩人深交的幾十年中,處處可見羅振玉的身影,從王國維入讀東文學社,到東洋留學,主編《教育世界》,執(zhí)教江蘇師范學堂,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再次東渡日本,以及后來于“哈園”主持《學術(shù)叢編》,騎馬紫禁城,乃至王國維逝后……

關(guān)于王國維生活、工作和學術(shù)研究的一切,羅振玉都多有參與,并一力幫助解決王國維的眼前生活和工作事宜,甚至為他的很多大事提建議拿主意,以至身后聲名,羅振玉都替其考慮謀劃。

王國維在《時務(wù)報》工作期間,因工資較低,難以養(yǎng)家,羅振玉知道后,曾“拔之儔類,為贍其家”,他想辦法讓他離開。在東文學社時,不僅不要他的學費,還給他發(fā)薪水,每月三十元,比報社的十二元增加了一倍多。

羅振玉識才,充分地為王國維的才學有可用之地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他1901年創(chuàng)辦了一份教育雜志《教育世界》,做到有一定基礎(chǔ)之后,他就力邀王國維擔任主編,為他的才華提供了施展的陣地。

1904年官方在蘇州辦了一所江蘇師范學堂,羅振玉是校長,他又邀王國維擔任教職。后羅入京任職學部參事廳,又力邀王赴京供職。乃至后來復刊的《國學叢刊》,羅依然邀王負責編輯工作。

而王國維對羅振玉的知遇之恩也是充滿感激之情,辛亥革命后,兩人就曾一起東渡日本,這一時期,兩人彼此住的很近,常共研文史,多詩酒唱和,這是羅王友誼的“蜜月期”。

兩人產(chǎn)生嫌隙始于兒女姻緣,王國維長子王潛明逝后,羅振玉忽然把自己的女兒帶走了,且是不辭而別,這對王國維來說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兩人漸因此交惡,直至不再往來。

得知王國維去世的消息,羅振玉“大受震驚”,于是代王國維寫了一份《遺折》,言辭懇切,溥儀閱后,隨即“下詔”追授王國維“忠愨”謚號。

關(guān)于王國維家人的安置問題,羅振玉也多方出力,幫助其遺孀及子女南返,且立即著手整理出版王國維生前著作。后來他終于承認“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算是為這段亂世之深情厚誼蓋棺論定。

五、風云際會的五星聚奎

有個成語叫五星聚奎,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排列為近乎直線的奇異天象,這在古人眼中,代表著某種天意,屬于五星聯(lián)珠,是大吉之兆。

北宋的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五人,因為開創(chuàng)了理學一派,順應(yīng)了天意,即被稱為五星聚奎。同樣,清華大學歷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一次五星聚奎。

1925年,胡適親自出面請王國維到清華任教,但因王曾供職溥儀小朝廷,對去清華任教有顧慮,生恐溥儀不允,后在胡適的周旋下,促成此事。

當時,清華研究院任教的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五人,他們被稱為“清華五導師”,也可以說是清華史上罕見的一次“五星聚奎”。

五導師中,學識最淵博的應(yīng)該就是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三人。梁啟超我們都熟悉,他是清末民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也是南海圣人康有為的弟子,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的父親,是“公車上書”的主要發(fā)起者,“戊戌變法”的領(lǐng)袖人物。

由此可知,長王國維四歲的梁啟超,也是學問大家,但他又極佩服王國維的學問,所以總是把他推到前面,而自己甘居王之后。學生有疑難,去問梁啟超,他都會說“可問王先生”。

因為兩人一個是南海圣人康有為的弟子,一個曾是清廢帝溥儀的國文老師。五導師之一的陳寅恪曾戲?qū)懸宦?lián),用以形容清華研究院的同學,說他們是“南海圣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

陳寅恪也是難得一遇的大師,他的祖父是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父親是陳三立,為清末四公子(譚嗣同、陳三立、吳寶初、丁惠康)之一,妻子唐筼是曾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孫女。

陳寅恪曾先后在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哈佛大學學習深造,精通八種語言,他與梁、王二人又并稱“清華三巨頭”。

可以說,在五大導師齊聚的清華時期,也是中國的學術(shù)研究不斷精進,學人輩出的時期,中國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就是當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學生之一。

然而,這一切隨著1927年6月2日這一天的到來而漸漸落下帷幕,這一天王國維自沉于頤和園內(nèi)的昆明湖,享年50歲。王國維留有一封遺書,開頭十六個字被稱為絕命箴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

這樣一位知識淵博,潛心學術(shù)研究,有風度、有品格的國學大師,就這樣將自己的生命終止于北伐到來之前,也許他太累了,也許他不想再顛簸流離,也許他不想尊嚴被辱……回首王國維的一生,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學術(shù)研究,抑或是其文學抱負、愛國理想,都令人欽佩不已,值得后輩學習。

參考資料:

《獨上高樓:王國維傳》陳鴻祥著

《紅樓夢評論》王國維著

注:本文圖片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作者:夕四少,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