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唐僧最終結(jié)局:凄涼離世,尸骨遭盜挖被分成三份,供奉在三個國家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劇中唐僧的原型名叫玄奘,唐朝時期很有名的一位高僧,至今前往印度求經(jīng)的故事都被人津津樂道。
然而,很多人都知道唐僧是一位高僧,卻不知道他死后尸骨遭人盜挖,而后被分成三份供奉在三個國家。那么,唐僧為何會有如此結(jié)局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其中的故事。

玄奘求經(jīng)
玄奘原名陳祎,出生于公元602年,從小就對佛教感興趣,十三歲就出家為僧,十八歲就成為一位著名的佛學(xué)家,偶然的一天發(fā)現(xiàn)我國流傳的佛經(jīng)有許多矛盾和錯誤,無法滿足對佛法的渴求。
他決定親自去印度尋找更完整和準(zhǔn)確的佛經(jīng),于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fā)開始取經(jīng)之旅,沿著絲綢之路、穿越河西走廊到達西域。
西域幾十個國家高昌、龜茲、于闐、疏勒、于窴、碎葉等長期處于混亂,玄奘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和危險,《西游記》將這段現(xiàn)實藝術(shù)化。
你以為這就完了,之后他越過天山進入了蔥嶺,前方還有一座冰雪覆蓋的帕米爾高原,氣候惡劣寒風(fēng)刺骨,稍有不慎就會掉入深淵或者凍餓而死。

玄奘并沒有放棄,靠著堅強的意志和對佛法的信仰在公元630年走出帕米爾高原,最終到達瓦罕走廊進入印度領(lǐng)土。
《西游記》中的取經(jīng)只是在如來那里拿幾本經(jīng)書,但現(xiàn)實并沒有這么簡單,玄奘先后去過犍陀羅、摩揭陀、王舍城、鹿野苑、摩竭陀、和南天竺等地,拜訪諸多佛教名師,搜集了大量的佛經(jīng)文獻。
撇開從大唐到印度的時間不談,玄奘在印度停留的時間長達16年,付出的努力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公元645年玄奘返回大唐,除了16年的所見所聞外,還搜集大約657部佛經(jīng)。
公元646年的夏天他回到長安并受到唐太宗的親切接見,之后朝廷出資修建大慈恩寺,一方面是讓玄奘有一個住所,另一方面是集合人才專心翻譯佛經(jīng)。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玄奘與弟子們翻譯74部佛經(jīng)共1335卷,其中包括《大智度論》、《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成唯識論》等。
我們都知道翻譯過來的文字與真實意思有時候差別很大,但玄奘曾在印度生活16年,對當(dāng)?shù)氐臍v史、文化和習(xí)俗非常熟悉。
所以他翻譯過來的經(jīng)書不僅忠實于原文,也符合漢語的表達,為我國佛教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
晚景十分凄涼
玄奘去印度取經(jīng)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稱得上是佛教史詩,可惜這樣一個人的晚年卻十分悲涼。

玄奘歸國前期的確受到受到李世民的極高禮遇,但這種禮遇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想要利用玄奘的知識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從某方面來看慈恩寺可視為一座囚禁心靈的金籠。
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繼位,對佛教的態(tài)度與其父不同,更喜歡道家的學(xué)說,所以對佛教采取限制政策。
玄奘作為大唐佛教第一人必然會受到影響,行動失去自由、言論也被限制,心情變得十分壓抑。多年來他招收過不少弟子,其中有真心崇尚佛法的,但也有一些是為了財富和名聲。
當(dāng)玄奘和佛教受到朝廷限制,他們立刻改變態(tài)度詆毀玄奘,甚至向皇帝上書請求廢除譯場。

玄奘西行歷經(jīng)無數(shù)艱難險阻,身體本就存在很多隱疾,晚年又遇到如此問題病痛加重、精力衰竭。
某天晚上他不幸跌入一處水坑,雖然被弟子救了上來,但健康依然受到嚴(yán)重影響,最終于公元664年與世長辭享年63歲。玄奘死后遺體被火化,靈骨被安葬在白鹿原的靈骨。
時間來到唐肅宗時期,為表彰玄奘的功績將其遷葬到護國興教寺,還修建三藏塔供奉其舍利和佛經(jīng)。
只可惜,這座塔樓并沒有保護好玄奘的遺骨,反而成為盜墓者的目標(biāo)。唐朝末年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一些不法之徒趁機盜掘三藏塔,玄奘靈骨從此失去蹤跡。

供奉在三個國家
清朝乾隆時期,一位名叫王繼禎的佛教徒為尋找玄奘遺骨,歷經(jīng)艱辛走訪西域各國,最終在阿富汗的一座古寺中發(fā)現(xiàn)一塊刻有玄奘名字的頂骨,立刻將其帶回國內(nèi)。
原本他想要重新修建建三藏塔恢復(fù)祭奠,卻遭到清朝政府的阻撓,無奈之下只好將頂骨藏在北京的一座小寺院中。
不久這件事情被乾隆知曉,派人將頂骨帶到紫禁城,出于佩服玄奘的事跡決定修建一座寺院名為天禧寺,頂骨就安放在寺院的大雄寶殿中。
清末民初社會再次動蕩不安,天禧寺被一些貪婪的人侵占,玄奘頂骨也不知所蹤。1943年,日本侵略者意外在三藏塔遺址發(fā)現(xiàn)一個石函,打開一看竟然是一塊完整的頂骨。

我們都知道,唐朝時期日本人多次東渡來我國學(xué)習(xí)佛法,對玄奘知之甚詳并十分推崇。原本他們想把頂骨偷偷運到日本,結(jié)果事情被無意間泄露,收到我國愛國人士的強烈反對。
最終這一塊玄奘頂骨被一分為三,一個被放到南京的文物保管委員會,一個被日本人偷運到日本,之后被分成十幾份供奉在十多個寺廟中,還有一個被放在小九華山磚塔中。
對玄奘崇拜的不僅僅有日本人,還有印度人,可以說玄奘在印度的名氣絲毫不輸在我國。時間來到1956年中印建交,期間印度一方提出索要一塊頂骨,對于該要求我國最終答應(yīng)。
就這樣,玄奘的一塊頂骨被送給印度,之后被放在那爛陀寺接受祭拜,而這個地方就是玄奘最初取經(jīng)學(xué)習(xí)佛法的地方。

為何一小塊頂骨會那么重要,其實這種“遺骨”的意義并不是遺孤本身有多重要,而是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代表著佛學(xué)的至高體現(xiàn)。
對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