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三國演義一筆帶過的小人物,如今卻用30集電視劇紀念他,他是何人
談論三國,探討古今。在三國的紛亂中,我們可以體驗到歷史人物的權謀與策略,感受歷史的跌宕變化,同時也能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尋找那一份英雄豪氣。
提到《三國演義》,許多人便會想起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張飛的俠義豪情,以及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強勢形象等英雄人物。然而,在這場亂世之中,那些“小人物”同樣不可忽視,他們也為歷史的發(fā)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成為歷史畫卷中的點綴。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中,諸葛亮與眾多儒士辯論時,正當氣氛激烈,忽然有人發(fā)言稱:“曹操雖然通過挾持天子來號令群雄,但曹操本是相國曹參的后代。而劉備雖說是云中山靖王的后裔,但這一身份并沒有確鑿的證據,劉備與曹操的較量,豈能同日而語?”這番話既肯定了曹操的尊貴身份,也對劉備的血統(tǒng)提出質疑。

諸葛亮對此不以為然,他笑道:“你不是袁術宴會中那個偷橘的小孩嗎?……你的見識太淺,根本不足以與我們這些成年人討論!”諸葛亮用“小兒偷橘”的往事諷刺對方,使得此人啞口無言,場面陷入了尷尬。

這位“偷橘子”的人物,正是陸康之子——陸績。雖然《三國演義》通過簡短的描寫塑造了諸葛亮的聰明和口才,但實際歷史卻沒有如此戲劇化的情節(jié)。陸績并非書中的“偷橘子”小孩,而是一個孝順且品德高尚的人。
陸績六歲時,父親帶他拜見袁術。當時袁術款待父子二人,遞上一些橘子。陸績在跪拜時不小心將橘子掉落地上,袁術見狀感到疑惑,笑著問道:“陸郎做客還藏橘,究竟為何?”在場的人都覺得奇怪,陸績便答道:“這些橘子特別甜,我想帶回去讓母親嘗一嘗!痹g為陸績的孝心所感動,稱贊他年紀輕輕便懂得孝順父母,必定有大作為。陸績懷橘之舉,成為了民間流傳的故事,并被列入《二十四孝》。
陸績的孝心以及他廉潔的品行,使得他在百姓中獲得了深厚的信任與愛戴。作為郁林太守時,陸績秉公執(zhí)法,廉潔自持,給當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郁林是出產珍珠寶石的地方,歷任太守都趁機搜刮財寶。然而,陸績不同,他堅決不接受任何不義之財,離任時手上幾乎沒有任何私物。

有一次,陸績計劃乘船回蘇州,但船只因過于輕盈,船夫擔心會被海浪打翻,建議他往船上加重。陸績深思熟慮后,決定買兩大甕咸菜和筍干來壓船。然而,船仍然顯得太輕。就在此時,他發(fā)現(xiàn)岸上有一塊大石頭,便決定讓船夫將石頭搬上船來。后來,這塊石頭被稱為“廉石”,象征著陸績的清廉與正直。

陸績不僅以忠誠和孝心聞名,還以他的學識廣博著稱。他廣交賢士,如龐統(tǒng)等人都是他的朋友。陸績的志向并不在于仕途,而是專注于研究經典。在他心中,《周易》是他最喜歡的經典之一,陸績用他的才華為《周易》注解,并深入研究天文和星歷,他甚至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卜卦中。

陸績深知自己一生即將走到盡頭,在他的一篇挽辭中寫道:“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幼時整理《詩經》《書經》,成年時精通《禮經》和《易經》,命運不濟,遭遇疾病,哀哉!”他還預言道:“六十年后,車可同軌,書可同文,我雖不能親眼見證,但深感遺憾!边@表達了他對國家統(tǒng)一的深切向往和對和平的期許。

陸績在孫策與謀士們討論天下歸屬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天下的統(tǒng)一應以仁愛為基礎,以道德為手段,而非依賴武力。他引用了歷史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管夷吾輔佐齊桓公時,九合諸侯,一統(tǒng)天下,不用戰(zhàn)車與兵器。孔子也曾說過,如果遠方的人不歸順,就該用仁德去招納。”
陸績的這些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道德與仁義的重要性,他認為天下的安定應該通過仁義和道德來實現(xiàn),而非僅僅依賴武力。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薄度龂萘x》展現(xiàn)了眾多英雄人物,而這些英雄的故事雖值得贊揚,但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那些“小人物”的貢獻。小說雖然有些夸大其詞,但史實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視角。通過陸績懷橘、廉石和仁愛等故事,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歷史中的陸績,這位提倡孝、廉、仁、道的人物,他的智慧與品質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

陸績不僅在天文和經典學問上有所建樹,更具備一種崇高的愛國情懷和對國家統(tǒng)一的向往,他的所作所為仍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