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陸鵬程恭繪近現(xiàn)代高僧法相(上篇)
筆墨功德繪高僧,禪心佛韻照丹青
華夏大地,山河錦繡,深山藏古剎,華都立廟門,香火氤氳,梵音繚繞。蒼生寄理想于神圣佛殿,先賢創(chuàng)佛學于萬卷經(jīng)書。袈裟件件,頌經(jīng)聲聲,高僧領銜弘揚法脈,倡導與人為善,傳播慈悲為懷,懲惡揚善,澄清玉宇,勞苦功高,傳世在冊。眾高僧畢生以住持正法,凈化人間為己任,辛勤為法、誨人不倦,伴暮鼓晨鐘之莊嚴,行弘法利生之大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梵行高尚,緇素欽仰。為高僧造像,不僅是佛門弟子的愿望,亦是諸多文化人的殷殷期待。 畫家陸鵬程受托繪近代大德高僧法相,計三十余幀。
鵬程兄勤于書畫創(chuàng)作數(shù)十載,功底扎實、技法全面,頗具聲望。他的作品入大展,收館藏,當市禮送寶島。此番沐手造像,心懷敬仰,神倍虔誠。諸高僧或莊嚴慈悲,或睿智深邃,或樸實無華,無不栩栩如生,神情兼?zhèn)洌钊艘姰嬋缑鏌o不肅然起敬。余以為此乃佛界與畫壇共襄盛事,不計筆拙,謹識數(shù)言,聊表敬意。
貝新禎 謹識于索枯閣 二0二五年元月
(筆者系教育系統(tǒng)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陸鵬程
1951年2月出生于上海。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
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上海書畫院畫師
上海大初書畫院畫師、
上海水墨畫院畫師
上海楊沂蓀書畫協(xié)會理事
先后入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貴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多次參加全國和上海市的美術書法作品展覽;曾有作品被珠海古元美術館、安吉吳昌碩紀念館、美國阿拉巴馬州州立大學圖書館等機構及個人收藏。
2019年作品《紫氣東來》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禮品贈予臺灣無黨派團結聯(lián)盟主席林炳坤先生。
作品及簡歷被收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詞典》、《中國現(xiàn)代美術家大辭典》等大型辭書和畫冊。

星云大師
本名陳顯達,法號悟徹,出生于江蘇江都,12歲在南京棲霞寺出家,1947年從焦山佛學院畢業(yè),1949年遷居臺灣,1967年在高雄開創(chuàng)佛光山。中國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臨濟宗第48代傳人;當代著名的佛教大師、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
星云大師在臺灣期間,擔任過《人生》雜志主編、“臺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等職務。他創(chuàng)立了壽山佛學院、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人間福報》等機構,出版了大量佛教典籍和學術刊物。此外,他還創(chuàng)辦了多所學校和大學,包括美國西來大學、臺灣南華大學等。
他創(chuàng)立的佛教團體——佛光山,以其弘揚人間佛教、推動社會公益和文化交流而聞名。星云大師的智慧不僅在于他的宗教信仰,更在于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懷。他的許多教誨和理念,至今仍然激勵著無數(shù)人追求更圓滿的人生。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即李叔同(1880年-1942年),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于天津河東,祖籍山西洪洞,明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nóng)家女,故后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xiàn)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

太虛法師
太虛法師(1890-1947),中國近代高僧。俗姓呂,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xiāng))人。光緒三十年(1904)于蘇州平望小九華寺出家,同年依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受具足戒。抗戰(zhàn)勝利后,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
太虛法師對法相唯識深有研究,并主張把唯識思想應用于現(xiàn)實社會。主要著作有《真現(xiàn)實論》《法相唯識學》《起信論研究》《整理僧伽制度論》《太虛大師寰游記》等,門人輯有《太虛大師全書》行世。

虛云法師
虛云法師(1840-1959),俗姓蕭,湖南湘鄉(xiāng)人,生于福建泉州。中國現(xiàn)代高僧,現(xiàn)代禪宗代表人物。1858年至福州涌泉鼓山寺依常開和尚出家,翌年依妙蓮受具足戒,曾傳曹洞,兼嗣臨濟,中興云門,匡扶法眼,延續(xù)溈仰,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1959年10月13日(農(nóng)歷九月十二)示寂,世壽120歲,戒臘101。
他一生尋師訪道,參禪見性;復興名藍古剎,倡導農(nóng)禪道風;弘揚佛法,利濟群生,深受佛教徒及社會人士的尊仰與欽敬。著有《楞嚴經(jīng)玄要》《法華經(jīng)略疏》《圓覺經(jīng)玄義》《心經(jīng)釋》。后人輯有《虛云和尚法匯》《虛云和尚禪七開錄》《虛云和尚全集》等。
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

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1878-1953),中國近代愛國高僧。俗姓吳,名宏悟,別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1929年與太虛共同發(fā)起成立中國佛教會,并連續(xù)數(shù)屆當選主席。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住持上海圓明講堂時,曾組織僧侶救護隊,辦難民收容所,并赴南洋募集經(jīng)費援助抗戰(zhàn)。1939年秋回國,在上海突遭日本憲兵逮捕,以“抗日救國”問罪。日本憲兵隊曾企圖誘迫其合作,但遭堅決拒絕。出獄后閉門注經(jīng)講學。1945年開辦楞嚴專宗學院。1952年代表全國佛教徒出席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1953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成立,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

來果法師
來果法師 俗姓劉,號凈如,法名妙樹。湖北黃岡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普陀山朝拜,遂私自出家,又至寶華山受具足戒。三十三年(1907),至金山寺參習,以悟為期,不悟誓不出禪堂。單念“念佛者是誰”之話頭。次年九月二十六日晚,于第六支香后,聞開靜聲響,猛然省悟。往高旻寺,一任班首之后,隱居終南山湘子洞。1915年,再返高旻寺。該寺長老月祖令住持明志擇期傳法給來果。長老臨終之際,執(zhí)其手,堅命其發(fā)愿曰:“愿畢生為高旻盡職!睆拇,來果矢志恢復高旻舊制。派人往東南亞募化,請得玉佛78尊、銅佛一尊。每謂高旻乃專主禪宗,所有住眾,只許坐香,其他閉關、念佛七、持午、講經(jīng)、學社、學戒堂悉行禁止。并整治叢林規(guī)矩,制定《高旻寺規(guī)約》,申明任何人皆不可擅自更動。1953年11月示寂于上海。有《來果禪師語錄》一冊傳世。

諦閑法師
諦閑法師(1858—1932)浙江黃巖人,號卓三。法師畢生辛勤弘法,誨人不倦,教通三藏,學究一乘,為天臺泰斗。對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眾。一生著述宏豐,主要有《圓覺經(jīng)講義》、《圓覺經(jīng)親聞記》、《大乘止觀述記》、《教觀綱宗講義》、《金剛經(jīng)新述》、《楞嚴經(jīng)敘指味疏》、《始終心要略解》、《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等,后來由弟子倓虛等輯為《諦閑大師遺集》行世。

月霞法師
月霞法師 佛教學者、佛教教育家(1858—1917年),俗姓胡,原名顯珠,字以行,和平鄉(xiāng)賀橋(今武漢市新洲區(qū))人,主講華嚴經(jīng),曾在江蘇、湖北創(chuàng)“僧教育會”多處,在南京創(chuàng)辦僧立師范學堂,在上海創(chuàng)辦上海華嚴大學。
月霞屬曹洞正宗,素以重振古剎為懷,先后住持常熟興福寺,安慶迎江寺,武昌普渡寺,東巖寺和漢口普光堂等寺院。宏法30余年,講解大小經(jīng)論百余部。晚年編有《維摩經(jīng)講義入》、《法界法源》等疏論,未竟者有《楞嚴經(jīng)講義》及《語錄》等。承傳弟子著名者有持松、性光,徒孫有妙真等。

圣嚴法師
圣嚴法師(1930—2009),俗名張保康,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他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臺灣法鼓山的創(chuàng)辦人。圣嚴法師以中、日、英三種語言在亞洲、美洲和歐洲出版了近百種著作,其中《正信的佛教》發(fā)行量最多,達到近四百萬冊,而《信心銘》則被譯成十種語言。
圣嚴法師于1943年在狼山廣教禪寺出家,1949年前往臺灣,并在服役十年后于1959年在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剃度。1969年,他前往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六年后獲得文學碩士及博士學位。1985年,他創(chuàng)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并在1989年創(chuàng)辦法鼓山。
圣嚴法師不僅在學術上有著卓越的成就,還在全球范圍內(nèi)積極推廣佛教文化,他的著作如《正信的佛教》《信心銘》等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深受讀者歡迎。他被譽為“臺灣第一高僧”,對臺灣乃至全球的佛教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守培法師
守培法師(1884-1955),法名印光,字守培,江蘇泰縣人。十歲時,隨三乘和尚剃度出家。光緒末年,到鎮(zhèn)江金山寺,從青權禪師參禪三載。1911年,至鎮(zhèn)江超岸寺,成為圓覺老和尚的法子。1915年,繼任超岸寺住持。1921年,他在超岸寺傳戒,戒期圓滿后退居,閉關自修。1925年,在超岸寺創(chuàng)辦玉山佛學社,直到1937年停辦。1941年,為三乘和尚守靈三年后,重返超岸寺,并往來鎮(zhèn)江、上海之間,宣講經(jīng)論,法筵極盛。
他遺留的著作,有《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楞嚴經(jīng)妙心疏》、《唯識三十論釋》、《唯識論新舊兩譯不同之意見》、《瑜伽真宗義品略解》、《不與萬法為侶之禪宗論》等。

慈航法師
慈航法師(1893-1954)俗名艾繼榮,閩北建寧縣人,17歲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隨太虛大師,于中國各地巡回弘法,后訪南洋,宣傳抗日國策;晚年駐錫于臺灣,創(chuàng)辦“臺灣佛學院”,開創(chuàng)臺灣僧伽教育為中國佛教在臺灣的開展打下基礎,對臺灣佛教有著很深遠的影響。1949年,受誣告以“匪諜罪”被臺灣有關方面逮捕入獄。1954年在關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開缸檢視,面呈紫色,全身完好。慈航法師金身供奉于臺灣彌勒內(nèi)院,為中國十大肉身菩薩之一。

倓虛法師
倓虛法師(1875—1963)中年出家,隨近代天臺宗高僧諦閑法師修學,在興辦佛教教育,建設佛教道場方面有突出貢獻。1925年,諦閑老和尚向倓虛傳天臺宗第44代法卷,倓虛法師成為天臺宗第44代傳人。
倓虛法師一生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復興東北佛教,使東北緇素兩眾聞知正法。蔣維喬居士曾說:“天臺一宗盛弘于北方,此乃智者大師創(chuàng)教以來所未有也。”
倓虛法師是近代佛教的教育家,著述甚多,主要的有《金剛經(jīng)講義》、《心經(jīng)義疏》、《心經(jīng)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天臺傳佛心記釋要》、《始終心要義記》、《普賢行愿品隨聞記》、《楞嚴經(jīng)講義》、《影塵回憶錄》等,后來為弟子輯為《湛山大師法匯》行世。

巨贊法師
巨贊法師(1908~1984年),著名佛教領袖、學者。江蘇江陰縣要塞鎮(zhèn)貫莊村人。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樸。民國二十年(1931)于杭州靈隱寺出家,法名傳戒,字定慧,后改名巨贊。曾主編獅子吼月刊,出版佛學書刊,創(chuàng)辦佛教學院等,并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等職。1984年圓寂于北京,世壽七十七。巨贊法師,是二十世紀后葉,中國有名的佛教領袖之一,同時也是佛教的有名學者。一九四二年,巨贊法師應邀到桂平西山龍華寺任住持,一面弘傳佛教,一面仍從事抗日活動。民國28年(1939)秋,于圣化寺成立“南岳佛道教救難協(xié)會”。周恩來總理曾親筆為巨贊法師題詞:“上馬殺敵,下馬念佛”。
一九四四年,日軍大舉進攻,連陷長沙、衡陽、柳州,潯貴亦岌岌可危,他不得不離開桂平,避往北流,任教于戰(zhàn)時遷校北流的“無錫國學專修學!保谡n之余從事著述!缎路鸾谈耪摗芬粫,即撰著于此時。

明旸法師與性海法師
明旸法師 (1916年~2002年7月23日),愛國高僧,中國當代十大高僧之一。系福建閩侯(福州市)人,俗家姓陳,名心濤,號俊豪,情滿懷。從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于十歲時隨母聽圓瑛大師講《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時年雖小,但已有所悟,便向大師要求出家,大師未許,直至十三歲落發(fā)出家。著有《圓瑛大師年譜》《佛法概要》等書。曾任全國第八屆政協(xié)常委,中國全國政協(xié)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原會長,上海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北京廣濟寺、上海龍華寺、寧波天童寺、福州西禪寺方丈,上海圓明講堂主持。于2002年7月23日在上海龍華寺圓寂。

性海法師
性海法師,溫州永嘉集勝禪寺住持

覺光法師
覺光法師(1919~2014.11)
原中國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會長
法號覺光法師,遼寧營口人。1919年生。學法于浙江寧波觀宗寺弘法學院。1938年到香港,長宗為第四十六代教觀住持。曾任香港佛教弘法部主任,創(chuàng)辦香海正覺蓮社,香港佛教月刊。覺光長老長期擔任多項要職,曾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委員。他早年籌組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佛聯(lián)),領導佛聯(lián)數(shù)十載,為社會提供醫(yī)療、教育、幼兒及安老服務,建樹良多。2013年,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會長釋覺光法師獲頒大紫荊勛章。2014年11月16日,覺光長老示寂。

一誠法師
一誠法師(1926~2017)
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
當代高僧。俗姓周,名云生,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在望城縣黃金園鄉(xiāng)洗心禪寺剃度出家,法號一誠,字悟圓。
一誠法師主張大力發(fā)揚佛教優(yōu)良傳統(tǒng),加強中國佛教自身建設;培養(yǎng)愛國愛教的僧才隊伍;繼續(xù)加強佛教信仰和道風建設;開展同港澳佛教界、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等華人佛教界的聯(lián)誼工作,加強交往與合作,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友誼;堅決反對和抵制邪教對佛教的傷害。曾主持完成《云居山新志》的編纂。

印順法師
印順法師(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僧人、佛學家。俗名張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寧(今屬嘉興)人,中國近代著名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的正式博士學位,為臺灣比丘界首位博士。畢生推行人間佛教,為佛教,為眾生。他也是慈濟證嚴法師的依止師。為了紀念印順法師,新竹市政府將曲溪里的南松橋,改稱為“印順橋”。
印順法師一生講學不輟,撰寫、編纂作品四十余種,計八百萬言,陸續(xù)結集為《妙云集》(24冊)、《華雨集》(5冊)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專著行世,其學術水準受到海內(nèi)外佛教界、學術界肯定。印順法師一生倡導和闡發(fā)“人間佛教”思想,對當代漢傳佛教界尤其是臺灣佛教界的思想和實踐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