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白:非典前后的拍賣

暮冬
這一年年初,有人送隋書《出師頌》于嘉德古籍。此前五年,嘉德曾在津門征到元代大儒張達善為之寫的長跋,此番得原件,自然是意外之喜。按老規(guī)矩,要請每一位老先生目鑒。然而受非典影響,整個過程堪稱波折頻頻。©故宮博物院

初春
據(jù)拓曉堂先生回憶,傅熹年先生看的時候,還能送上門去當面討教;朱家溍先生重病在床,第一次去趕上票友探視,只好改日,結(jié)果非典加重,不得成行;等到約啟功先生的時候,北京已經(jīng)幾近封城,非但交通不便,啟先生所居的北師大,非校內(nèi)人員不許入內(nèi),嘉德的人只能隔著鐵欄桿和他交流。上圖為傅熹年、徐邦達、朱家溍、啟功在故宮組織的淑芳齋鑒定會上,到這時老先生們才都見到此卷。©People Daily

早春
本來,遇此等重跡,需請一位老先生題寫圖錄之封面,非典期間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取材就地,直接選用原件中“晉墨”兩個大字,為的是古雅美觀,沒想到由于這二字不是宋高宗真跡,引發(fā)了許多不必要的爭議。上圖為當年圖錄封面©無塵書屋

仲春
沙士肆虐的時候,蘇富比也是唯一沒有推遲春拍的——那是蘇記入港三十周年。也是在這一年,朱湯生退休了,這是他的落幕曲。上圖為七十年代的朱湯生在倫敦 ©Sotheby's

晚春
為慶祝三十周年,蘇記特地推出“乾隆遺珍”專場,總共63個標的,每一件都堪稱選中之選,可成交率只有58%,整場成交價6205萬港幣。封面《純惠皇貴妃像》慘遭流拍,后以港紙兩千萬私洽。©圖錄筆者自藏

2015年此作再次上拍。逾20分鐘的激烈爭奪后,以1.374億港元刷新中國御制畫像的拍賣紀錄 ©Sotheby's

暮春
03年春香港蘇記的亮點拍品,近年也頻出現(xiàn)于市場。譬如“乾隆遺珍”的最高價青花釉里紅龍紋天球瓶,當時的成交價是1014萬港幣,也就是去年保利十面靈壁山居那一只。©圖錄筆者自藏

暮春
第二天書畫專場。吳冠中1976年的設色水墨紙本《桂林早春》,尺幅巨大,展覽、著錄俱佳,成交價252萬港幣,已是全場最高,現(xiàn)在看來真是便宜極了。第二高徐悲鴻的《八駿圖》,也是巨作,完成于1943年,八駿入畫尤為罕見,只得185萬港幣成交。©雅昌
以上種種,現(xiàn)今看來都是大漏?紤]到當時的情形,蘇富比的拍賣結(jié)果已然不錯了。
至5月下旬6月初,內(nèi)地疫情已在控制之中。諸行遂把春拍的時間敲定在7月。香港佳士得最先,7月6-7日開拍。
大家都被憋壞了!買起東西來那股子瘋狂勁兒,行方簡直招架不住。以民企老板為主的新買家入場,攜充足的資金和高漲的熱情攪風弄云,致使整個7月,史高頻頻。

初夏
佳士得的康熙嵌壽山石人物圖鏤雕十二扇屏,以302萬美金的天價成交。不但打破了96年“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專場中那具黃花梨嵌理石屏風的記錄,而且超出足足兩百萬美金。©雅昌

初夏
幾天后的嘉德春拍,情形更是瘋狂。新買家絡繹不絕,把800個號牌領(lǐng)取一空,行方不得不現(xiàn)場補制200多個應急。
為了維護秩序,嘉德要求買家憑號入場。饒是這樣,不但場內(nèi)無虛席,場外也是人頭涌動。后來因為人實在太多,拍行在走廊設置了一個閉路電視,轉(zhuǎn)播場內(nèi)實況。擠不進現(xiàn)場的客人席地而坐看大屏幕,仿佛名教授上公開課。

仲夏

熱夏

盛夏
2003年也是嘉德成立十周年。春拍結(jié)束在昆侖飯店后花園辦酒會,座中嘉賓濟濟。上圖為當年大合影,來的來去的去,走的走留的留,如今都是元老了©嘉德通訊

盛夏

夏末
一邊是如火如荼的春拍,另一邊大洋的彼岸,王己千去世了,留下一攤梳理不清的遺產(chǎn),引發(fā)子女間長達十六年的官司車輪戰(zhàn)。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初秋
這一年去世的,還有王世襄的夫人袁荃猷。孤雁不飲啄,暢安老人將藏品悉數(shù)委托到嘉德,成就了當年秋天的世紀專場——儷松居長物。©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深秋

晚秋
2003年秋拍季還有一大亮點是央視的現(xiàn)場直播。當時傅抱石的《毛主席詩意山水冊八開》、《山水冊四開》;齊白石的《山水冊十二開》、《山水冊八開》一齊現(xiàn)身中貿(mào)圣佳,央視做了兩天特別節(jié)目,每天直播兩小時,王小丫主持,特別邀請了傅二石、米景揚、王鳳海、劉新惠、趙榆等行內(nèi)人做嘉賓,收視率高達8000萬人次。直播拍賣,這是央視的第一次。©中貿(mào)圣佳
2003年也是南北方拉開差距的一年。
繼嘉德、翰海、中貿(mào)圣佳之后,保利、匡時、榮寶齋、東正陸續(xù)入場。北京成為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的龍頭。滬上雖然資本雄厚,第二年又有西泠“江南第一拍”,卻始終沒有達到北京那種如火如荼。
有意思的是,大客戶還是南方人多一些,尤其在書畫板塊,用榮寶齋王倚山的話來說:“北京場中過億的拍品哪一件花落北京呢?委托人和買家都在南方,北京只是一個拍賣的場子!
等到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去,曾與北京并駕齊驅(qū)的上海,市場份額已不及其三分之一(2011年北京拍賣總額567億,上海不到160億)。
待到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又是屢變星霜。新藏家崛起,新口味拓展新領(lǐng)域,互聯(lián)網(wǎng)、黑科技,一切都在日新月異。新冠肺炎肆虐之際,回顧17年前的吉光片羽,且行且看且珍惜……
參考資料:
季濤《2003年“非典”后的井噴式拍賣》
陳奕名、謝媛《榮寶齋入滬一年觀察》
拓曉堂《嘉德親歷——古籍拍賣風云錄》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2003年回顧與展望》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