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王羲之書法的小故事,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曾聽說過一些,比如臨池啊、潛心苦學墨當飯啊等等,其中就有一則羲之換鵝的故事。講的是王羲之生平酷愛吃鵝肉,拿書法去換鵝的故事。
說到這鵝肉啊,那是可比鴨肉好吃得要多,蒸熟的鵝肉與鴨肉相似,但卻比鴨肉細膩美味。世間聞名北京烤鴨,其實比之燒鵝,那還真沒法比的。
扯遠了,話說回羲之換鵝的故事。李白有詩言“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詩仙李白筆下的詩句讓 "書成換白鵝" 的典故流傳千年,讓世人誤讓羲之換鵝帖認為是了《黃庭經(jīng)》。
其實不然,直到上世紀末,哈佛漢和圖書館整理館藏時,這卷附有褚遂良題跋的小楷才揭開真相。褚遂良在貞觀十五年的題跋中明言:"右道德經(jīng)乃晉王羲之遺山陰劉道士書,道士以鵝群獻右軍者是也。"
至此方知羲之換鵝帖并非是《黃庭經(jīng)》而是小楷《道德經(jīng)》,褚遂良這位唐太宗的 "鑒書官" 一生鑒真辨?zhèn)螐奈词郑溆涊d與《晉書》"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送" 的記錄完美呼應。作為五斗米道的虔誠信徒,王羲之抄寫《道德經(jīng)》本是修行常態(tài),那卷隨手贈與道士的經(jīng)卷,竟成了佐證典故的最有力物證。
此作它自山陰道觀的鵝群旁啟程,歷經(jīng)宋齊梁陳的戰(zhàn)火洗禮,最終棲身唐太宗的秘府,那時候,褚遂良在皇宮內(nèi)院見到了它的真容,還留下了一段特別重要的題跋,成了后人考證的關(guān)鍵線索。不過不知道是在這一時期還是知道的收藏之中,此作原件遺留在了歷史的記錄之中,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是唐代的拓本。
就算是拓本,在沒有原跡的對比下,拓本就能了唯一接近于真跡的代表了,其珍貴程度自然和真跡相似了。之后被南宋皇宮、賈似道、梁清標這些收藏大家一代代傳下去。到了清朝,它又進了皇家內(nèi)府,親眼見證了封建王朝最后的繁華光景。
可命運的轉(zhuǎn)折點出在清末。清朝沒了,溥儀把它帶出皇宮,還當成 “禮物” 送給了日本的收藏家。就這么著,這件國寶漂洋過海,去了異國他鄉(xiāng)。二戰(zhàn)結(jié)束后,那個日本收藏家把它 “捐” 給了哈佛大學。直到現(xiàn)在,它還沒能回到自己的故土。專家們說起這事兒都特別痛心,說:“這樣的國寶流落在外,造成的損失根本沒法算!
北宋的米芾曾說:"羲之書中,小楷最為法備,極為妍美。" 的確,王羲之的小楷,筆畫精微,體勢嬌小,內(nèi)在布局緊結(jié)而疏空。這種對筆法的精確把握,使得他的字不僅美觀,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這卷作品,縱 29 厘米,橫逾 7 米,洋洋灑灑 5000 余字,比起北碑那種帶著鑿刻痕跡的生澀,還有唐楷如同法度般的嚴謹,它更像會稽山間流淌的清泉,把隸書的古樸雅致和楷書的端正秀美揉在了一起,恰到好處。
看它的筆法,起筆時像白鵝彎著脖子輕輕點過水面,藏起鋒芒的地方渾然天成;運筆時,中鋒行筆如同小船劃過峽谷,提筆按筆之間,藏著千鈞之力;收筆時又像仙鶴的羽毛掠過天空,留下的余韻悠悠不散。這般靈動鮮活,徹底打破了人們對楷書 “呆板僵硬” 的固有印象。
王羲之在這卷作品里,把鐘繇、衛(wèi)夫人那種扁方形的字體結(jié)構(gòu),改成了端正平和的樣子。筆畫的起收完全去掉了隸書的影子,既保留著古老的氣韻,又多了幾分嬌妍的美感。
對于今天學書法的我們,如若能臨摹通透此作,不僅能習得端莊精致的結(jié)構(gòu),更能糾正小楷 "狀如算子" 的弊病,為日后研習行草打下堅實基礎。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