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2 已有 9302 次閱讀   2012-03-31 08:49   標簽class  exactly  office  center  normal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京·周學良轉)

 

《楞嚴經》上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表示時間的概念,是表示空間的概念。我們中國還有一個這樣的詞,叫乾坤。是指天,所以故宮里面有乾清宮,是皇帝住的;坤是指地,所以故宮里面有坤寧宮,是皇后住的。乾清坤寧就是天下太平了。

       
菩提就不是很好理解了,舊譯為,新譯為。道是中國固有的一個哲學名詞,《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是覺悟的意思,覺悟是經過理智的思考后,明白、釋然了一些道理,這樣看來,所謂菩提就是明白事理的意思了!毒S摩經》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安樂集》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這和佛家的另外一個詞很有相似的地方——般若。其實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教里面,有一些尊貴、神圣的,還有一些當年翻譯的時候弄不清楚的,都只保留了梵語的讀音,沒有翻譯。

  
《西游記》里面總說如來佛的法力最強大,如來梵語曰多陀阿伽陀。翻譯成如來,有應身如來的意思,《秘藏記本》曰:如來謂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佛法無邊,來去自如,可以這樣去理解如來。

   
凈土就很好理解了,干凈的地方罷了。不過這種干凈,更多的不是表現在環(huán)保上,而是表現在精神上。

   
南無阿彌陀佛,是佛號,也稱真言。《圣財集》謂:真言口傳六字,名字為陀羅尼,五佛種子也,又作南無阿彌陀佛陀耶,譯曰歸命無量光覺,無量壽覺。就是最高的追求、最高的成就,是所有佛教徒一心仰賴、所有信念向往之境界的意思。

   
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義,花為佛教的六種供物之一!洞笕战浭琛吩唬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是凈心種子于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因為花有柔軟之德,使人心緩和故也。在佛經中常寫作字,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本沒有字,大致到隋唐時候才開始使用的。各種佛都坐在蓮花寶座上,宋道誠集《釋氏要覽》解釋蓮花座為智論問云。諸床可坐。何必蓮華。答諸床為世間白衣坐法。又蓮華濡凈柔脆。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華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故。

   
佛教的很多事情,其實并不玄妙,但人們似乎出于主觀的愿意將之解釋得很玄妙。而書法這種藝術,就外在而言,就是寫字。就現在而言,是拿毛筆寫字,而在古代,每個寫字的人都用毛筆——也只有用毛筆寫字。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書法和寫字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書法里面多多少少是藏了一些玄機的。

一、智永

   
隋代的僧侶書家首推釋智永,他也是中國佛教書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釋智永(生卒年歲不詳),陳、隋間高僧。俗姓王,名法極,人稱永禪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住永欣寺。為王羲之七世孫,傳家法,真草兼?zhèn),米芾評其書為秀潤圓勁,八面俱備。有《真草千字文》傳世,開后代書千字文之風氣。據說曾書八百余本,分散浙東諸寺。智永對隋唐書法影響很大,其弟子之書法有成就者眾,如釋智果、沙門釋述、沙門釋特、釋辯才和在家人虞世南等。

   
智永深居簡出,每天雄雞報曉即起床,磨上一大盤墨,然后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智永還在屋內備了數支容量為一石多的大簏子,練字時,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筆頭竟積了十大簏。后來,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個深坑,把所有破筆頭都埋在土里,砌成墳冢,稱之為──退筆冢(1)。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刻苦練習,智永的書法終于寫得氣勢飛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了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當時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內的木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他晚年就曾以當時的識字課《千文字》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了一千多本,從中挑選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范本。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清何紹基說他的筆法: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此外,隋代高僧釋智炬、釋慧覺、釋慧安、釋敬脫、釋靖嵩等人也都有相當深的書法造詣。

二、懷仁

   
釋懷仁(生卒年歲不詳)。太宗時住長安(今陜西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書為《大唐三藏圣教序》,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勒石刻碑,開后代集王書之風氣。

   
《大唐三藏圣教序》,簡稱《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2),高宗李治又撰《述三藏圣教序記》(2)?淌翊嬗兴模

一、褚遂良正書。永徽四年(653)建于長安(今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世稱雁塔圣教。碑分二石,序、記分刻。《金石萃編》有載。書法遒健雅麗,是褚書晚年代表作。近人沈曾植以為:《雁塔》專趣超縱,例以《房玄齡》(),卻病其夫和。

二、王行滿正書。顯慶二年(657)建于偃師(今屬河南)。《金石草編》載:碑高八尺四寸,寬四尺三寸五分,字共二十八行,滿行五十六字!吨兄萁鹗洝吩疲用筆端方綿密,綽有姿致。

三、褚遂良正書臨本,一說是褚氏的別寫本。序、記同刻一石,款記龍朔三年”(時褚氏已歿五年)。建于馮翊(今陜西大荔),世稱《同州圣教》!督鹗菥帯份d:碑高九尺一寸五分,寬四尺六寸,字共二十九行,滿行五十八字書體方整謹嚴,與《雁塔》迥異其趣,《海日樓札叢》云:《同州》意在矜嚴,例以《孟法師》,則失之于峻。

四、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而成。咸亨三年(672)建,F藏西安碑林。《金石萃編》載: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王氏書跡大都賴此以傳,故為歷代書家所重。

   
唐貞觀時期,偃武修文,惜民力,重教化,一時萬物昌盛,欣欣向榮,史稱貞觀之治;实劾钍烂窨吹浇袒木薮罅α浚尚屎蜕,赴西域取得三藏佛經,曰經藏、律藏和論藏,尊佛教為圣教,號召子民誦佛念經,皈依正本。并為玄奘所譯佛經親撰序文,勒石刻碑,以傳后世。當時在弘福寺立石樹碑用何人之字?確實頗費一番心思。一則,玄奘在弘福寺翻譯經文是受命于太宗皇帝,而太宗皇帝又制大唐三藏圣教序以表彰其事。二則太宗皇帝生前對王羲之的書法厚愛,這不能不說也是一個主要因素。父輩的喜愛晚輩亦知曉,為投父之好,也就順理成章。

   
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其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記》,并玄奘所譯《心經》,共為一冊,由當時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字而成,名《唐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記并心經》。以皇宮所藏數千冊王羲之行書真跡為本,極嘔心瀝血之力,自貞觀二十二年(648)至咸亨三年(672),歷時二十五年乃成。此碑高312厘米,闊140厘米,碑文30行,行85字左右,計2400余字。

   
懷仁是長安弘福寺僧,能文工書,受諸寺委托,借內府王羲之書跡,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弘福寺僧懷仁也是喜愛王羲之書法的唐代書法家。我們從他集王圣教中可以看出懷仁已得王羲之書法三味。清康有為也稱懷仁為書法異才。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懷仁集藏于唐皇宮里的王羲之行書真跡而成,不難看出里面有《孔侍中帖》、《十七帖》和《蘭亭序》中的字,如將與唐摹本比較,可以說是筆筆神似、字字形肖幾無二致,可見勾勒摹刻之精。北宋黃伯思曰: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貼所有纖微克肖,《書苑》之說信然。此碑共計2400余字,把這么多的字裁剪拼集成篇,在章法布局上肯定難盡人意。但該碑為歷代書法家所重視,都認為王羲之的真跡多賴此以傳。清代楊賓謂唐代集王書者有十八家,推懷仁《圣教》為第一。

   
由于和尚懷仁的努力,遂使逸少真跡,咸萃其中。碑文選自王書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托、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于懷仁對于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tài)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

   
當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的局限性。如重復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體缺少呼應。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為成功。

   
《圣教序》的集成,使逸少劇跡,咸萃其中,前人評曰欲觀右軍真面目,無如《圣教序》,其集字摹刻,皆出一時國手,王羲之真跡大多賴此得以流傳。傳世宋拓有墨皇本,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明代劉正宗藏本,現藏陜西博物館;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縫間發(fā)現整幅宋拓本;其他還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三、懷素

  
 釋懷素(725-785737-799),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今屬湖南)人。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工書,尤擅狂草。為唐草之代表。所存書跡頗多,除寫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之外,皆為非佛教內容者,然而佛理禪趣滲入其中,飛動遒逸。

   
懷素為玄奘三藏法師門人,世稱沙門懷素、釋懷素、僧懷素、素師等。出家后的懷素,被寺院佛堂里那些名家的書法作品所吸引,加之伯祖惠融禪師喜好翰墨,受其影響,漸漸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懷素家貧無錢買紙,他就種下萬株芭蕉以供揮灑,稱居所為綠天庵。又做了一塊圓木漆盤以供練字。反復臨摹著佛堂里的那些名家墨跡。日積月累,芭蕉葉堆積成了小山;年復一年,漆盤竟被磨穿了。寺院的墻壁和家具上都被他寫滿了字,甚至做袈裟的布,也被他練過字后再拿去染色縫制。唐人李肇《國史補》中說,懷素練字時把寫禿的筆隨手扔出窗外,久之,堆積如山,埋于地下,竟成了一座筆家。懷素學習書法的刻苦勤奮,可見一斑。

   
懷素性情豁達不拘小節(jié)。他食魚,吃肉,飲酒,并惜酒力揮灑草書以抒發(fā)胸中志趣,如得酒醉性發(fā),便不顧場所,甚至在寺壁、里墻、衣裳、器皿上揮毫書寫,猶如疾風驟雨,瞬息萬變,卻又不失法度。少年的懷素,書名已經大盛,尤以草書驚世。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大詩人李白因永王麟事,流放夜郎,赦還,過零陵時與懷素詩翰相傾。李白驚佩少年懷素的才華,作《懷素上人草書歌》贊之: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獨稱奇。墨池飛出北冥魚,筆鋒殺盡中山兔。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谢腥缏勆窆眢@,時時只見龍蛇走。

   
懷素的書法學張旭而又有發(fā)展,當時,湖南從事李舟說:

   
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日不可。

   
張旭與懷素都以酒酣狂草聞名于世,于是,顛張狂素就成為流傳后世的書壇佳話。懷素并不以此為滿足。他感到學習書法如無高人指點,終難得其要旨。一次,懷素化緣來到杭州,向書法家鄒彤請教。鄔彤對他轉述了大書家張旭論書的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師而為書,故得奇怪,凡草圣盡如此。懷素聽了,默默不語,然后,又連叫數十聲。得之矣!鄔彤被他好學不倦的精神所感動,臨別將自己總結的草書豎牽,如古釵腳的筆法秘訣傳給了懷素。

   
懷素在學習前人的同時,還注重以大自然為師。在一個盛夏的午后,懷素站在長安郊外路邊的一棵古松下,出神地望著萬里長空。藍天上,幾朵白云隨著清風在不斷地向遠處飄去,突然間狂風四起,烏云密布,一會兒象巨崖崩裂,驟然而墜,一會兒又象游龍戲水,倒海翻江。懷素被眼前這種變幻的景象所震驚,從中頓悟筆意,自謂得草書三昧。懷素為豐富草書的表現力,還曾觀察江水的變化,由江水的流波和忽隱忽現的旋渦受到啟發(fā),使自己的書法作品筆勢連綿回繞,節(jié)奏明快,具有一種韻律感由此,懷素的草書大有進展。從此書壇留下了觀云察水悟筆意的美談。

   
懷素3O歲時,南下廣州拜謁書法名家廣州刺史徐浩,請益師法,受到推許。經衡陽,他在客棧與朱逢、蘇渙、戴敘倫等游會,詩書唱和。其中朱逵以詩贊曰:

   
幾年出家通宿命,一朝卻憶臨池圣。……形容脫落真如助,心思周游在何處。筆下惟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去。怪狀奔騰若輕蓬,飛絲歷亂如回風。長松老死依云壁,蹙浪相翻驚海鴻。于今少年尚如此,歷觀遠代無倫比。

戴敘倫寫詩稱贊:

楚僧懷素工草書,古法盡能新有余。神清骨竦意真率,醉來為我揮健筆。始從破體為風姿,--花開春景遲。忽為壯麗就枯澀,龍蛇騰盤獸屹立。馳毫驟墨劇奔駟,滿坐失聲看不及。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有人細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蘇渙詩贊曰:

瑯瑯誦句三百字,何以醉后顛復狂。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亞相求大名。亞相書翰凌獻之,見君絕藝必相告。南中紙價當日貴,只恐廉泉成墨池。

由此可見懷素書法之奧妙絕倫。

   
懷素35歲在洛陽遇顏真卿。顏真卿知道懷素是鄒彤的弟子,便問:夫草書除師援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睹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狀,未知鄒兵曹有之乎?懷素回答說:以古鋇腳為草書豎牽之極。顏真卿只是應酬地笑了笑,數月間不言懷素之書。一天懷素前來辭行,顏公日:師堅牽學古釵腳,何如屋漏痕、懷素大悟,抱顏公腳唱嘆良久。顏公又慢慢地問他學書的心得。懷素講述了自己師法造化的體會。他說:貧道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夏云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遇曲折之路,一自然。顏真卿聽后說:草圣(張旭)之淵妙,代不絕人,可謂聞所未聞之旨也。于是,顏真卿為《懷素上人草書歌集》作序日:長史雖姿性顛逸,超越古今,而楷法精詳特為真正。介紹了張旭草書成功的秘訣是有精湛的楷書作為基礎的,這是書法藝術的至理名言。同時又感嘆先師張旭的早逝,使懷素人能人其室親聆教誨,語言真切動人,懷素深受感動。在顏真卿的指點和獎掖下,懷素秉承張旭筆法,發(fā)揚顏真卿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地師法造化,從中汲取豐富生動的意象,使書藝有了極大的提高。此后,懷素創(chuàng)作了《藏真帖》,該帖筆法圓熟,章法豐美和諧統(tǒng)一,得鐘繇、張旭風神;點劃輕逸靈動、頓挫堅實停勻,又分明是二王遺韻。同年,在與舅舅錢起相見時,錢起作《送外甥懷素上人歸鄉(xiāng)詩俸》詩,送其歸零陵,詩曰:遠鶴無前倡,孤云寄太虛?駚磔p世界,醉里得真如。稱贊懷素已經得到了書法藝術的真諦。



   
大歷十二年懷素39歲,作《自敘帖》(4),先敘述自己身世和學書經歷及創(chuàng)作情況;其次記述顏真卿對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幫助及為《懷素上人草書歌集》寫序的動機和內容,他的書法美學思想在這里得到了展示;最后錄名流對其書法藝術的評價,舉凡世上最能表現輕捷、矯健、疾速、雄奇、多力等等的文字,都被用來形容懷素的草書!蹲詳⑻泛髞沓蔀橹牟輹茏。此貼開始寫來舒展飄逸從容不迫,筆墨如行云流水;當寫到人對他的贊美之詞時狂態(tài)畢現,集狂怪之形于一紙,龍飛鳳舞,奔放流暢,筆力剛;特別是終篇2O行左右,跌宕狂肆,盡情揮灑,似一中具潑墨大寫意的畫卷,也似一組感情激蕩的交響曲!蹲詳⑻返乃囆g特色,一是筆力剛健,二是意趣飛動,三是結構縱肆起伏,四是不失法度!蹲詳⑻分两褚殉蔀橹袊囆g史上不可多得的書法瑰寶。

   
此外,懷素的代表作品還有《食魚帖》、《苦筍帖》、《圣母帖》、《論書帖》、《律公帖》、《藏真帖》等,千余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同時也留下了無數贊美的詩文。懷素的書法藝術,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連筆連字,突破了章草和今草之格式,使書法的線條更富有表現性,從而改變了運筆落墨的節(jié)奏,起到了筆法、墨法、結體、布局的變化,使草書藝術更加豐富多采、變化無窮,融篆人草,把草書藝術發(fā)展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被后人稱為草篆。懷素在草書上取得的成就,源于對于傳統(tǒng)的勤苦的研習和對造化的師法及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學習借鑒的價值。

   
唐代僧侶書家還有釋慧賾、釋慧齡、釋仁基、釋辯才、釋法藏、釋惠融、釋湛然、釋大雅、釋溫古、釋智詳、璋上人、釋靈迅、釋潭鏡、釋有鄰、獻上人、釋知常、釋高閑、釋元鼎(懷素法孫,嘗書《懷素律師塔銘》)等人。
四、八大山人

  
 朱耷(1626-1705),又名朱道朗,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等。江西南昌人,為明朝皇族江寧獻王朱權的第九世孫。明亡后,遭國毀家亡之難,心情悲憤,便裝啞扮傻,在門上貼個大啞字,不與人語。23歲削發(fā)為僧,取法名傳綮。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個山小像是他49歲時老友黃安平為他作的。畫中人身穿寬大無比的長袍,一頂破笠,雙手交握,指甲細長,雙目炯炯,鼻梁險峻,須眉清淡,一派尷尬蕭索莫名其妙的神態(tài)。上有自題:

  
沒毛驢,初生兔。破面門,手足無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關不識來時路。今朝且喜當行,穿過葛藤露布,咄!。

   
由于長期積憂抑郁,他曾患癲狂之疾。竟管一生經歷坎坷,滿懷悲憤之情,但誓死不與清王朝合作,性格倔強,行為怪僻,常藉詩文書畫發(fā)泄內心積郁。60歲開始署八大山人之名,取四方四隅,唯我為大之意。這時的詩,書、畫進入純熟時期,依心靈體悟處理畫材:魚眼鳥眼呈長形,大得比例失調;荷柄長得不能再長;大肚子的楹樹干;露根無土的梅;快狀拼合的貓……不信任與不屈服兼而有之,讀者從中可以聽到如泣如訴的聲音。

   
八大山人祖上多擅繪事,他則八歲時便能作詩,11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少年時曾參加鄉(xiāng)里考試,錄為生員。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滿族入關。八大山人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的畫幅上常?梢钥吹揭环N奇特的簽押,仿佛象一鶴形符號,其實是以明朝滅亡的日子——“三月十九四字組成,借以寄托對故國的深情懷念。

  
順治五年,八大山人在妻子亡故后,便奉母帶弟至奉新縣耕香寺,剃發(fā)為僧,自此改名雪個。24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順治十年,又迎母至新建縣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隨從學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證,八大山人從28歲到36歲,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賢門)外繩金塔附近。當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平民聚居之處。八大山人生活清貧,蓬頭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輒酒醉。醉時,大筆揮毫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向其索畫,有求必應,慷慨相贈。

   
八大山人36歲時,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并更名為青云圃。青云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昌純陽駕青云來降的意思,并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guī)定舊基的說法,這也是該處現存唐桂的由來。清嘉慶二十年,狀元戴均元將改為,以示青云傳譜,有牒可據,從此改稱青云譜。青云譜原是一處歷史悠久的道院。相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到此開基煉丹,創(chuàng)建道場,煉丹成仙。西漢時南昌縣尉梅福棄官隱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晉朝許遜治水也在此開辟道場,始創(chuàng)凈明宗教,易名為太極觀,從此正式形成道統(tǒng),屬凈明道派。八大從山人36歲至38歲時,往返于南昌城與青云譜之間,青云譜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八大山人正式定居青云譜,約在39歲以后至62歲。他苦心孤詣經營這所道院,歷時二十多年。八大山人在度過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開山祖師。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為了逃避清朝滿洲貴族對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隱蔽和保存自己。

   
八大山人60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字,一個用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八大山人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內北竺寺、普賢寺等地,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歌草堂。八大山人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

   
朱耷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他的簡筆寫意花鳥畫,以獨特的面貌,開一代新風。他的書法亦與他的繪畫風格相似,極為簡練,到晚年喜用禿筆,一變銳利的筆勢而變成渾圓樸茂的風格。八大書法書法的師承,以王方宇先生說法為確。最初,八大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稍后學董其昌的行草,又轉入黃庭堅的夸張開闊等,多方探索,再追尋魏晉人書法的氣質,終于參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鋒圓潤,又婉約多姿且厚重渾成,富有晉人氣度。

   
據說八大山人曾有題畫詩數卷,秘藏篋中,不令人見。從留傳下來的題畫詩來看,多半用隱晦的手法,蘊藏著對故國的懷念,對滿洲貴族及其奴才的譏諷。如他的《孔雀圖》題詩寫道:

   
孔雀明花雨竹屏,竹稍強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這幅畫的上半部為石壁,石壁底部有低垂的幾片竹葉和兩朵將要凋零的牡丹花;下半部是一塊上大下尖顯得很不穩(wěn)定的光滑大石,石上蹲著兩只造型丑陋的孔雀,孔雀尾部拖著三根殘破羽毛。這是以孔雀來譏諷那些降清的明朝文武官僚向清朝主子屈膝求榮的丑態(tài)。但是這對孔雀卻蹲在一塊光滑而不穩(wěn)的石頭上,好比清朝政權有隨時垮臺的可能。

五、石濤

   
石濤是明清時期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杰出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獨特貢獻。摹古派的領袖人物王原祁評曰: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  

   
石濤(1630-1742),原名朱若極,后更名元濟,原濟,又名超濟,小字阿長,號大滌子,又號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

  
石濤是明代皇族,剛滿10歲時即遭國破家亡之痛,削發(fā)為僧,改名石濤。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之勝。從事作畫寫生,領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動之態(tài)。至康熙朝,畫名已傳揚四海。但他又不甘寂寞,從遠離塵器的安徽敬亭山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時,他曾兩次在揚州接駕,并奉獻《海晏河清圖》,晚年與上層人物交往比較密切。

   
石濤在繪畫藝術上成就極為杰出,由于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tài)。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并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園結合,秀拙相生。

   
石濤的畫法對其書法有深刻的影響,他的書法,在行楷中參以隸法,有六朝造像記的筆意。隸書寫得散樸有致,不檢繩墨。 

   
石濤傳世作品甚多,精品主要藏于故宮博物圓和上海博物館。石濤對后世影響極大,作品歷來為藏家所鐘愛。歷代石濤膺品也經久不絕,但大多技藝低劣。但現代畫家張大千曾精研石濤,仿其筆法,幾能亂真,他有不少仿畫流傳于世,極難分辨。張大千筆力不如石濤厚重,線條也較光滑,這是不同之處。

七、弘一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更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chuàng)作的《送別歌》(長亭外,古道邊),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chuàng)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yǎng)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絢麗至極而后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880
年舊歷九月二十日,李叔同生于天津。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名號屢改,一般以李叔同為世所知。他原籍浙江平湖,父名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1865)會試中進士,曾官吏部。后來在天津改營鹽業(yè),家境頗為富有。李叔同五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有異母兄弟三人,長兄早年夭折,次兄名文熙,又名桐岡,字敬甫,是天津一個有名的中醫(yī)。他行第三,小字三郎。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一般當時的文人一樣,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對于書法、金石尤為愛好。他十三、四歲時,篆字已經寫得很好,十六、七歲時曾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元禮)學填詞、又從唐靜巖(育厚)學書法。

   
李叔同十八歲與俞氏結婚。越年戊戌政變,他就奉母遷居上海。參加袁希濂、許幻園的城南文社,李叔同的《李廬印譜》、《李廬詩鐘》、《二十自述詩》等就是在這里所作。與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寶山袁希濂,華亭許幻園五人結拜金蘭,號稱天涯五友。許幻園夫人宋夢仙(貞)有《題天涯五友圖》詩五首,寫李叔同云:

   
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膾人口。酒酣詩思涌如泉,直把社陵呼小友。

1905
年四月,母氏王太夫人逝世,改名李哀,后又名岸。他以為自己的幸福時期已過,決心東渡日本留學。臨行填了一闋《金縷曲》,留別祖國并呈同學諸子。詞曰:

被發(fā)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于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凄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李叔同于1905年秋東渡日本,次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從留學法國的名畫家黑田清輝學習西洋油畫。同時在音樂學校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同時又從戲劇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澤淺二郎研究新劇的演技,遂與同學曾延年等組織了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1907年春節(jié)期間,為了賑濟淮北的水災,春柳社首次在賑災游藝會公演法國小仲馬的名劇《巴黎茶花女遺事》,李叔同(藝名息霜)飾演茶花女,引起許多人們的興趣,這是中國人演話劇最初的一次。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六年,1910年畢業(yè)回國。1913年春,被聘為上!短窖髨蟆肪庉,秋天《太平洋報》以負債停辦。李叔同遂應老友經亨頤之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擔任圖畫和音樂教員,改名李息,號息翁。一九一五年,應南京高等師范校長江謙之聘,兼任該校圖畫音樂教員,

   
這個時期,李叔同除從事西洋藝術教育,成立洋畫研究會外,對于祖國傳統(tǒng)的書法金石也是極力提倡。他在學校里協(xié)助支持學生成立金石篆刻研究會,名為樂石社,并被推為社長。李叔同在杭州期間,交往比較密切的浙江第一師范的同事有夏丏尊、美丹書、堵申甫;校外常往來的有馬一浮、林同莊、周佚生等。

   
馬一浮早已研究佛學,是一位有名的居士,對李叔同的影響特別大。1918年七月十三日,李叔同至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正式名為演音,號弘一。出家后,別署很多,常見的有一音,弘裔,曇肪,論月,月臂,僧胤,慧幢,亡言,善夢等,晚年自號晚晴老人。19421013(舊歷九月初四日),李叔同在徹悟止境中圓寂于不二祠溫陵養(yǎng)老院晚晴室。享年六十三歲。彌留之際,還寫了悲欣交集四字。一面欣慶自己的解脫,一面悲愍眾生的苦惱。滅后遺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彌陀巖和杭州虎跑定慧寺,這兩處都分別為他建了靈塔。

被豐子愷稱為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種種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極人生之路。一名曾經純正而且優(yōu)秀的藝術家,穿上百衲衣后,從觀念到行動皆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斷絕塵緣,超然物外,幾乎廢棄了所有的藝術專長,耳聞晨鐘暮鼓,心修律宗禪理,藝術家的李叔同變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師。

   
諸藝俱疏,唯有書法一事未能讓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圓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歷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由此可見,書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習書始于少年,初學篆書,從津門名士唐敬嚴學習書法篆刻,打下了扎實的功底。再寫隸書,后入楷、行、草諸體,尤對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認真臨寫,形成他勁健厚重的書風。

   
有人將弘一書法風格演變分為出家前和出家后兩個階段,即勁健與平淡兩種格調。為僧以前,弘一書法有絢爛之致,遁入空門做了和尚,書風突變,棄之崢嶸圭角,行之以藏鋒稚拙,轉入禪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這種巨變,來源于觀念上的變化,亦即是人的變化,在俗是李叔同,離俗則是弘一法師,書寫的目的發(fā)生了質的改變。隔斷塵緣的弘一,不再自視為藝術家,作為寫心的書法藝術,在其觀念中自然亦異于以往;縱觀弘一遺墨,清靜似水,恬淡自如,實是禪修的結果。刊落鋒穎,一味恬靜,清逸的線條泯滅了個性,是禪心的跡化,是期于一種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極致。
??
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并未以堅定的宗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宗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于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fā)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宗教家。

   
書法是心靈的跡化。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葉圣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說:

    
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于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么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里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這段話道出了弘一書法所臻至的審美境界。這樣的欣賞,已經超越了書法的一點一線,而是深入書法的本質——文化觀念的價值。


注釋:

1)唐李肇《國史補》云懷素棄筆堆積,埋于山下,號曰筆冢。但智永之說,未件古人記載。

2)《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于宇宙,細之則攝于毫厘。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qū)區(qū)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F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廣被,拯含類于三涂;遺訓遐宣,導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于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xù)真,開茲后學。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閑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別本有作「雪」者)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愿達,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yè)。一乘五律之道,馳驟于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于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yè)。引慈云于西極,注法雨于東垂,圣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yè)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3)《大唐三藏圣教記》,高宗皇帝在春宮日制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圣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辭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圣慈所被,業(yè)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剪。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zhèn)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于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于鹿苑。排空寶蓋,按(別本有作「接」者)翔云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華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于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萬區(qū)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yōu)劣,堯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棲息三禪,巡游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譯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別本有作「闡」者)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制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云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4)懷素《自敘帖》釋文: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睹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及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又以尚書司勛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道疏,性靈豁暢;精心草圣,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韋公陟睹其筆力,勖以有成。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游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夫草稿之作起于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間。迨乎伯英,尤善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谠E手授,以至于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摸楷精法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以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承挹規(guī)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篇首。其后繼作不絕,溢乎箱篋。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外云:初疑輕云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古藤,壯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云: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敘機格則有李御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易。許御史遙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戴御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新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從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云: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勛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遠錫無前侶,孤云寄太虛?駚磔p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因非虛蕩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時大歷丙辰秋八月六日,沙門懷素。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