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關中地區(qū),至今鄉(xiāng)下長輩接人待物,猶存周秦漢唐古風,其于走親戚尤隆。
小時候,親戚之間頗多走動,一年之中按節(jié)氣總有四五次,女看娘,外甥看舅舅,禮尚往來,你看望我,我再回看你。先民傳下來的風俗,仍延續(xù)在古老的大地上。
過年走親戚最為隆重。主家無論貧富貴賤,皆有個待客之禮,而禮本乎人情,即便端來一碗白開水,放在客人面前,亦是敬客之意。
撰文 | 三書
菜蔬野味,甘之如飴
明 戴進(傳)溪谷采薇圖(局部)
《詩經·小雅·瓠葉》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這首宴請朋友的詩,主人應是一位窮困之士,或由貴族沒落為庶人。從詩中氛圍可以感知,普通人家待客之禮,盡管食物簡樸,不過是從地里現(xiàn)采的瓠葉,也依然甘之如飴,主客盡歡。
此詩系雅樂,雅即正,雅樂即西周都城鎬京地區(qū)的樂調。按照宋代朱熹的解釋,《小雅》為燕饗之樂,《大雅》為朝會之樂,以《瓠葉》來看,確是親朋燕饗之歌。這首詩全用賦體,詩中反復歌詠,又與風詩相近,主客禮讓真誠,令人想見西周民風。
首句“幡幡瓠葉”,才開始唱,質樸氣息便拂面而來。瓠即葫蘆科植物的總稱,這里應是葫蘆的一種,其葉寬大,其味微苦,也許就是《詩經·匏有苦葉》中的匏,普通人家偶爾才吃。瓠葉類似南瓜葉,北方人不吃南瓜葉,就是沒菜吃也不會想到吃這個,還有紅薯葉也同樣,初見南方人吃這些東西大為詫異。
主人待客,菜蔬只是瓠葉,著實貧寒了些,然而這個句子可愛:寬大的瓠葉,在田園風日里幡幡搖動。“采之亨之”,亨,同“烹”,即煮,想見主人在園里采瓠葉,又在灶間烹煮,熱氣蒸騰,清香滿屋。采之,烹之,兩個家常動作,寫進詩里,倍感親切,又有珍重之意,且這個句子音韻雅致,念出來就叫人歡喜。
杜甫在《贈衛(wèi)八處士》詩中,寫到衛(wèi)八如何招待他,少年時的朋友,二十年沒見,驚喜重逢,眼前的燭光,衛(wèi)八的兒女成行,以及閑話故舊,皆有不勝今昔之感。那天晚上,他們說了許多話,但那些話都不記得了,難忘的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睂τ诙鸥,對于后世讀者,都是如此,我們最喜歡的也是這兩句。春韭、黃粱,不過家常食物,但正因其家常,故愈覺親切,愈感故人情深。
“君子有酒,酌言嘗之!惫湃舜,菜肴可以簡樸,但須得有酒,酒以成禮,所以飲酒貫穿全詩。杜甫在衛(wèi)八家做客,詩里亦有“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敝魅苏迳暇,請客人嘗之,燕飲如此開始。
下面三章,反復詠主客飲酒,獻、酢、酬三個動詞,頗有次第,敘寫主客禮尚往來,每章飲酒前,先言烤兔肉,更饒興味!坝型盟故,炮之燔之!蓖萌庠诮裉焓请y得的野味,在西周卻是平常肴饌,和現(xiàn)摘瓠葉一樣,都是主人家貧,拿不出豐盛的佳肴,為了待客臨時獵取。有趣的是,詩中反復說兔子的頭,表示慚愧,因所獲兔子比較瘦,就顯得頭很大。
主向客敬酒,曰獻,“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接著客回敬主,曰酢,“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敝骺惋嬀浦g,烤兔肉疊現(xiàn),氣氛熱鬧歡欣。主飲過客回敬的酒后,再次酌酒獻客,曰酬,“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西周禮樂隆盛,庶人之家招待朋友且如此有禮。后世逐漸從簡,但禮仍通過飲酒酬酢來體現(xiàn)。杜甫居成都草堂期間,寫過待客做客的詩,由禮節(jié)繁簡可見主客親疏,例如《賓至》與《客至》,“賓”“客”二字,賓更正式,客更親密,所以《賓至》詩句就很客氣,又是拜,又是謙,貴客來訪,幾令他驚惶無措,《客至》則隨和歡喜,春水、群鷗、花徑、蓬門,物與人都很自在,家常飯菜,樽酒舊醅,還隔墻呼喚鄰翁前來共飲。
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明 徐端本《雜畫冊》
《詩經·小雅·白駒》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之維之,以永今朝。所謂伊人,于焉逍遙?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yōu)游,勉爾遁思。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同是《小雅》中的燕饗詩,《白駒》吟唱的場合更加莊重,且以白駒隱喻,向賢客反復致意,言辭謙恭有禮,活潑又雅趣,呼喚之,款待之,客固將辭去,乃惜別之,留戀之。
《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大夫所作,刺周宣王不能留賢人于朝廷。朱熹《詩集傳》看法類似,不過將焦點轉移到賢者,曰:“為此詩者,以賢者之去而不可留也。”明清以后,普遍認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駒,故將此詩定為周武王餞別箕子所作。漢魏時期,蔡邕在《琴操》中說:“《白駒》者,失朋友之所作也!苯袢硕喑写苏f,以為留客惜別之詩。
前二章留客,反復唱嘆,白駒是客人的馬,亦比喻客人高潔。主人待客殷勤,由“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皎皎白駒,食我場藿”可以體會,稱其馬為皎皎白駒,又放馬去吃場圃的菜苗和豆葉,滿滿都是珍愛之意。
古人留客方式很多,著名典故如《漢書·陳遵傳》中的“投轄于井”,為了不讓客人走,主人竟將客人乘坐的車轄投進井里,借此強行留住客人。這首詩是將客人騎的白馬拴住,設法叫客人再多留一會兒,“以永今朝”“以永今夕”,勝期難得,嘉客一去,不知又將于何方逍遙?
想必客人應是魯仲連之儔,無心世俗功名,決意高蹈遠引,優(yōu)游隱遁山林,第三章于是換了一種留法:“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yōu)游,勉爾遁思!敝芴熳臃赓n貴戚功臣,爵位有五:公、侯、伯、子、男,“爾公爾侯”為最高兩級,公、侯皆作動詞,主人勸客留下,為公為侯,以享安樂。正言之外,反言之,請賢者打消遁世的念頭。
前三章主人竭力挽留,但客意已決,畢竟還是走了。末章送客,仍依依惜別,想他將在空谷逍遙,雖留不得,心仍愛之,“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迸R別寄言,希望客人勿絕音訊,“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敝魅瞬蝗炭腿,戀戀不舍,極其敦厚,極其高貴。
走親戚待客之禮
何謂禮?究其本質,人待人的尊重之意,外化出來便是禮。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講一個“禮”字。禮于后來,愈演愈繁,乃至生出“偽”,但虛實之間,自有不言而喻的分寸,這很要緊。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分明,人與人之間,也最多是止于禮,因為有禮,人世也才有風景,才不致荒淫。
若論待客留客,民間以過年走親戚最為隆重。我記得小時每年正月初二,早上起來飯也顧不得吃,換上新衣裳,全家出發(fā)去外婆家,籃子里裝著禮品:十個大白圓饃,這是走親戚的標配,外加一斤白糖專門孝敬外婆,要走十里鄉(xiāng)路,阡陌上,往來都是走親戚的人。
外婆家賓客滿堂,頭門內外、堂間、屋里,鬧盈盈都是客,舅舅和舅媽兩邊的親戚,少說也有十幾家。灶間和庭院都燒著大鍋,油香撲鼻,差不多客都到齊了,就吃湯湯面,客全部圍坐在飯桌前,有七八桌,主家好幾個人端面,一碗一碗流水似的,油汪汪熱氣噴香,湯上漂著一層蔥花雞蛋,湯多面少,吃的就是個味道。下午兩點多吃正席,先上幾道涼菜,再上熱菜,最后是新蒸的白饃饃,有時還有糯米蒸糕。正席男女分開坐,因男人要飲酒,雖鄉(xiāng)下普通人家,亦主客酬酢,禮數(shù)甚敬。
正月天黑得早,客人吃罷正席,略坐一坐,便紛紛告辭。主家總要留客,尤其是自家親姊妹,舅舅總拽著籃子不讓走,有時也把籃子藏起來,直到眼看天要黑了,孩子哭鬧,這才回禮,又是一番推讓,好不容易送出門,送到村口,再送一程,終于止步了,還立在那里目送好久。
過年走親戚很正式,飯菜也好吃,但我最懷念的還是平常日子去姑姑家。姑姑和姑父住在蘋果園兩間瓦房里,房前幾壟菜畦,夏天芹菜長得旺盛,又有韭菜、西紅柿、豆角、香菜,我喜歡看姑姑拔菜,更喜歡自己采摘,如陶淵明的“摘我園中蔬”。姑姑在灶間燒柴火,亮藍炊煙漫出屋外,因我是客,姑父特為搬一張炕桌,置于園中空地上,我們就坐在蘋果樹下吃飯,正午風日閑靜,枝葉間漏下花太陽,都成了面條和青菜的香。
本文為獨家原創(chuàng)內容。作者:三書;編輯:張進;校對:陳荻雁。封面圖為陸儼少畫作《西天目山下農家》,有裁剪。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fā)至朋友圈。本文含《時間的刻度:新京報年度好書20年》廣告。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來源 新京報書評周刊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