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童詩:用橡皮把鳥籠擦去|孩子與詩㉑
在童詩中,有許多天真的提問,這些問題“或許沒有答案,或許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答案,關鍵取決于內心的那只鳥飛向何方……”
在本期“孩子與詩”系列專欄中,作者閆超華分享賞析了法國的童詩。正如文中所說:“童詩本身不也是語言的游戲之夢嗎?比如當我們讀一朵花時,我們的夢就從花朵的脈絡中彌漫開來;當我們讀一個動物時,我們的夢就從動物的身體中生長起來。”
擦掉鳥籠,畫上
樹林和明媚的春光
“我不曾在天空/留下羽翼的痕跡/卻為曾經的飛翔歡喜”(吳巖 譯),泰戈爾說道。那些有形的和無形的飛鳥掠過。沒錯,童詩的語言也是要飛起來的,以未知的方式閃耀。有些詩人將一只鳥畫進了詩中,然而,當所有人都覺得它會永遠停留在里面時,奇跡出現了。比如,奧地利詩人漢斯·雅尼什就發(fā)現了其中的秘密:“‘你看起來真美!瘒鯇Ξ嬌系镍B兒說!x謝!B兒說,‘我也這么覺得。可是,還缺了些什么。’‘缺了些什么呢?’國王問!岚蛳碌那屣L!B兒說著,從畫上飛走了!保ㄟx自《國王和大!,喻之曉 譯):
畫鳥兒
作者:(法)雅克·普雷維爾
翻譯:韋葦
先畫一個打開的鳥籠
等鳥兒一進來
就用畫筆把籠門關上
然后用橡皮把籠柵
一根一根統統擦去
小心別碰到鳥兒任何一根羽毛
然后畫上樹林
畫上明媚的春光
這時再為鳥兒選擇一條最美的樹枝
當鳥兒飛上枝頭
無憂無慮地唱歌
畫就算成功了
這首童詩打破了現實與想象的邊界,兩者完全融合在一起:畫一個打開的鳥籠,一只鳥竟然飛了進來,這是一只什么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向前飛的自由的感覺。就像燈的籠子——燈籠一樣,它的光也會飛出去。接著,詩人用橡皮小心翼翼地擦去了這個籠子上的柵欄,他要放出這只鳥,再為它畫上樹林、春光,讓它自由地歌唱。正如俄國詩人伊萬·日丹諾夫在《鳥兒死去的時候》一詩中所說:“鳥兒死去的時候/它身上疲倦的子彈也在哭泣/那子彈和鳥兒一樣/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飛翔!保▌⑽娘w 譯)。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命,如果沒有自由,他們的世界不也是一個籠子嗎?這樣的寫法讓我想起意大利作家科洛迪在其著作《木偶奇遇記》中描繪的場景:木匠剛把木偶的鼻子做好,它就開始長起來,做完嘴巴,它就張開來笑了……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想象力》一文中說道:“想象力給人以辨別色彩、輪廓、聲音和香氣的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世界,建立起新事物的感覺!保ㄐ熘 譯)。只要敢于想象,我們的每一首童詩都可以讓我們變成一個孩子,我們的心靈也是他們的心靈。于是,我們不妨學著畫一只屬于自己的“鳥兒”,然后看著它們“吃蟲”的樣子:
小鳥吃蟲
作者:(法)查·托恩德勒
翻譯:韋葦
白天吃掉了黑夜,
黑夜吃掉了白天,
白天喚來了小鳥,
小鳥飛來吃蟲子,
狐貍跑來吃小鳥,
狼奔來吃狐貍,
狗熊躥來吃狼,
獵人打死狗熊,
小蟲來咬獵人。
一切又從頭開始:
白天吃掉了黑夜,
黑夜吃掉了白天……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從這首詩中感受到某種循環(huán),詩歌從“白天吃掉了黑夜,黑夜吃掉了白天”開始,慢慢運行。簡單來說就是從白天到黑夜,又從黑夜到白天……像一個時鐘走完了自己的一圈一樣——一個語言的星球出現了:如果你轉一轉這個圓環(huán)會怎樣?內心會不會火花四濺?也就是說在自然的法則中,萬事萬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也是魯迅先生所說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币虼耍覀冃枰獢挡磺宓难劬、耳朵、鼻子和心靈去感受這個隱秘的世界秩序。

《外國經典童詩誦讀100首》,作者: 王宜振 主編,出版社: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8年6月。
童詩本是語言的游戲之夢
如果是你,你會發(fā)現或建立哪些事物之間的聯結?也許童詩就躲在那里——一旦你抓住這個方法,所有的事物都會夢見你,這時你的腦袋就是一個奇趣的動物園:
動物園
作者:(法)米歇爾·布托
翻譯:樹才
黑夜降臨
柵欄重又關閉
大象夢見它的象群
犀牛夢見它的樹干
河馬夢見清亮的湖泊
長頸鹿夢見蕨類的葉簇
單峰駝夢見叮當響的綠洲
野牛夢見草海
獅子夢見葉叢里的簌簌聲
西伯利亞虎夢見雪中的蹤跡
北極熊夢見多魚的瀑布
豹子夢見在月光中
閃過的毛皮
猩猩夢見香蕉樹
被它們的紫色花壓垮
鷹夢見陣陣烈風
在云朵的峽谷中
海豹夢見裂開的大浮冰
那移動的群島
看門人的孩子們夢見海灘
有時,童詩本身不也是語言的游戲之夢嗎?比如當我們讀一朵花時,我們的夢就從花朵的脈絡中彌漫開來;當我們讀一個動物時,我們的夢就從動物的身體中生長起來。這首《動物園》其實是一個“夢中的動物園”,這個詩人喜歡“做夢”,動物們也跟著他一起做夢,每個動物不相同的“夢見”組成了它們渴望浮現的畫面——生存。這樣的生存也折射到作為“看門人”的孩子的夢中,我們知道“看門人”都是沒錢的人家,但這并不能阻止那些孩子的夢。每個孩子的夢都是一個游樂場,那些夢與每個閱讀它們的人游戲、對話、共生,直到他們夢見自己的童年,像風一樣透明:
當風睡覺的時候
作者:(奧地利)漢斯·雅尼什
翻譯:姚月
當風去睡覺的時候
世界仍繼續(xù)旋轉
悄然無聲
睡意來了,像白色的新娘
她走向一切
讓桌子和椅子唱歌
還有房子、巖石和樹木
每件東西現在都住著一個夢
風夢見暴雨
房子夢見塔
巖石夢見峽谷
樹木夢見果子
果核夢見星星
檸檬夢見皇冠
線條夢見輪子
鐘夢見卷發(fā)
睡意讓每頭睡羊
在它的草地上做夢
夢像真絲般柔軟
也像石頭般堅硬
當風去睡覺的時候
世界仍繼續(xù)旋轉
悄然無聲
睡意來了,像白色的新娘
美好的睡覺時間
小小的睡夢永遠
一切事物在漢斯·雅尼什這里都擁有了做夢的能力,你不知道哪些事物會做夢,哪些事物會突然闖進你的夢里,讀一首童詩不也是詩人與讀者以一種微妙的方式相互夢見嗎?在童詩中,萬物平等,人與物同在,我們都是那無限中的一粒,每件東西里都住著一個夢,就像每個成人心中都住著自己的童年一樣,只是有些人沒有發(fā)現而已,只能說這些人真是一個“又懶又笨的學生”,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發(fā)現自己最初的幻夢:
又懶又笨的學生
作者:(法)雅克·普雷維爾
翻譯:樹才
搖著頭他說不
但心里他說是
他喜歡的他就說是
對老師呢他就說不
他站著
老師問他
所有的難題都列出來了
突然他哈哈大笑
把一切都擦掉
那些數字那些詞語
那些日期那些名字
那些句子那些難題
不管老師怎么罵
不管神童們怎么叫
他用彩色粉筆
在不幸的黑板上
畫了張幸福的臉
《一位詩人的誕生(外國卷)》,作者: 樹才 陳詩哥 周其星 選編,出版社: 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9月。
然而,詩里的這個孩子真的“笨”嗎?每個讀者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想,他的“笨”并非憑空出現,而是一種對成人世界規(guī)則的抵抗,因為他不是對誰都說“不”,例如“他喜歡的他就說是”,他只想和老師對著干,這不就是大人心中的淘氣包嗎?在詩歌的最后兩句,他用彩色粉筆“在不幸的黑板上/畫了張幸福的臉”,“不幸”與“幸福”形成強烈的反差,不管別人怎么嘲笑,怎么罵,他就是樂觀地追尋內心的聲音?梢娖绽拙S爾是多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啊,這也是他能寫出童詩的原因吧!事實上,孩子的這種所謂的“逆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
我將做一個什么?
作者:(加拿大)丹尼斯・李
翻譯:任溶溶
“你將做一個什么?”
大人問個沒完
“做舞蹈家?做醫(yī)生?
還是做潛水員?”
“你將做一個什么?”
大人老是纏著問
好像要我不做我
改做一個什么人
我大起來做噴嚏大王
把細菌打到敵人身上!
我大起來做只癩蛤蟆
呱呱呱呱專門問傻話!
我大起來做個小小孩
整天淘氣,把他們氣壞!
大人總喜歡一直問個沒完,但對于孩子內心的想法,他們卻不給予尊重和理解,如此下去只會讓孩子反感。所以這個孩子說只想“整天淘氣,把他們氣壞!”這讓我想起《小王子》中的片段:作者六歲時畫了一條蟒蛇正在消化一頭大象,當他拿著這張畫給大人看時,他們都說這是一頂帽子。于是作者說道:“大人單靠自己是從來什么也弄不懂的,對孩子來說,老是給他們做解釋真煩死人了……”(鄭克魯 譯)。在孩子與成人之間,有一個逐漸消失的神秘邊緣,他們互不了解,彼此陌生,如同花朵慢慢變成果實以后的世界。這是成人的“小”,也是孩子的“大”:
巴黎好小
作者:(法)雅克·普雷維爾
翻譯:樹才
巴黎好小
這就是它的大
大家都在那里相遇
包括那些大山
甚至有一天
其中一座大山
生下一只小老鼠
為了表達敬意
園丁們劃出了
那座老鼠山公園
這就是它的大
巴黎好小
因此,大與小是相對的,參照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比如你的眼睛很小,卻可以裝得下高山、大海、星空……巴黎也是如此,也許在大人眼中,巴黎好小,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布巴黎各地。但對孩子、老鼠、昆蟲而言呢?因此詩人說:“巴黎是地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顆星。”(《公園里》,高行健 譯)。你看,從大山里跑出一只小老鼠,園丁們劃出了一座老鼠山公園。這種行為看似很好笑,其實反映出在巴黎眾生平等的理念,尤其是對小生命的關愛更是令人感動。這里,普雷維爾也在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詩人,以及為什么要做一個詩人:
為什么要做一個詩人
作者:(法)班德納·洛林
翻譯:江伙生
親愛的先生,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詩人?
您最好去請教大風,問它為什么嘯鳴,
請教大地,問它為什么震動,
請教海洋,問它為什么波濤洶涌,
或者去討教于火山,
問它如何精心籌劃自己的巖漿。
即使您給我?guī)砹怂鼈兊拇鹁恚?/div>
而我,還是不知道如何將這個謎底猜中。
當然,這一切或許沒有答案,或許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答案,關鍵取決于你內心的那只鳥飛向何方……
撰文/閆超華
編輯/王銘博
校對/劉軍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