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一種財富,讓我們敬畏生命。
今日,沈陽一名大學女教授走紅網(wǎng)絡,視頻中的老師衣著樸素,一臉素顏,沒有妝容,用的水瓶是罐頭瓶,裝書用的是塑料袋,沒有穿金帶銀,也沒有奢侈大牌。視頻流到網(wǎng)上,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還有人感嘆:現(xiàn)在還有如此樸素的老師,真讓人敬佩。
怎么了?怎么了!現(xiàn)在為什么不能有樸素的老師?這有什么大驚小怪的,難道只有男老師西裝革履,女老師一身干練的職業(yè)裝才是正常的嗎?不要去隨意定義別人。
生活隨心,不拘泥于外物,越簡單越幸福,精神富足往往要大于物質富足。在物質化的社會,追求真正價值和內(nèi)心平靜,需保持獨立思考,抵制物質誘惑。一位老師的樸素生活卻引來網(wǎng)友熱議,感覺不可思議,我覺得這更多的是對自身的思考,而不是去稱贊別人,生活勤儉一直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位老師的行為更能表明快樂與滿足源自內(nèi)心的富足和知識的積累,非單純物質堆積。
但是也有人說,他們之所以能夠享受精神上的滿足,是建立在已經(jīng)滿足物質財富的基礎之上。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五!崩先藙⑹⑻m,從1996年就開始拾荒助學,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8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yǎng)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對于老人而言,生活不是錦衣玉食,生活是與人為善。他的精神溫暖著社會大眾的心,極大的改善了社會風氣,正如給他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fā)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
劉盛蘭老人用實際行動彰顯生活不只是物質享受,還有人生的光和熱。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墩]子書》
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傾向于低調,而不是依賴于外物。
內(nèi)心真正富足的人,其精神世界已然飽滿而充實,無需依賴物質的堆砌來彰顯自身的價值。
來源 風云小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