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三嬸
關于娛樂圈十大未解之謎,除了景甜背后的神秘力量是誰之外,電影圈喜劇宗師級人物周星馳的人品到底如何也成為了萬千影迷爭相揣測的話題。
擺脫了純港片的周星馳在北上之后,由于市場的開拓性,越來越多曾經(jīng)的合作伙伴冒出頭來“指證周星馳人品差”。
正是因為北上之后的華語電影市場更加寬闊,與原來彈丸之地的香港本土市場的圈子比起來更可以“言論無忌”,以前在香港,得罪了如周星馳這樣的大拿可能飯碗就不保,但是來了大陸,林子一下子大了幾十倍,自然也不怕“一家獨大”所威脅。
雖然關于“周星馳人品是好是壞”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但我們可以從業(yè)內合作伙伴、好友(或昔日好友)等口中部分以及從他個人作品的角度去猜度出周星馳這個人人品到底傾向于怎樣。
片場“暴君”
“片場暴君”這個稱呼來源于周星馳的老搭檔王晶,他曾在一個訪談節(jié)目中談到周星馳當時還只是個一個演員,卻已經(jīng)把自己當成導演一樣的角色,想要把控全場。
可見,即使是只作為一個螺絲釘,當時的周星馳都已經(jīng)開始從大局去考慮角色的功能性,而在其后身份逐漸為導演時,周星馳的這種欲望就愈發(fā)強烈:“他就是想做主宰一切的那個人,拍戲不會停,對演員很苛刻,精益求精,折磨演員!
當然,所謂的“折磨”并不一定是消極的,從作品的完成度來說,“折磨”反而是必經(jīng)之路,如同王家衛(wèi)需要多年來鍛造出一部作品一樣,來回的反復,在細節(jié)中求完美的態(tài)度,同樣也被周星馳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上。
起碼,周星馳沒有變成一個捉摸不定的“無底洞”,像木村拓哉拍完《2046》后宣布與王家衛(wèi)斷交這樣的事,作為導演的周星馳還差一步。
在1993年與周星馳合作的女演員張敏的一段采訪中,我們多少能夠窺見,周星馳在片場的這種“暴君”行為,其初衷并非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而是朝向作品的最終完成度而為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而多次與周星馳合作的張敏也直言,與當時還是“星仔”的他拍戲,不用問也知道導演并沒有全權的控制性,周星馳的話語相當有重量。
既然周星馳既作為了主演又貢獻了金點子,那么為何沒有在早年作品的導演或者編劇行列里面出現(xiàn)他自己的名字呢?
原因在于,在90年代的市場,普羅大眾對于周星馳的印象還多數(shù)停留在“演員”的身份上,如果周星馳過早得參與到“導演”這類創(chuàng)作者中,這種“越權”難免會讓當時的市場略難接受。(周導,你當時真應該穿越到現(xiàn)在的電影市場來)
這也就解釋了,諸如《大話西游》等周星馳風格明顯,卻沒有在主創(chuàng)行列內看到他名字的疑團了。
癡迷藝術
演喜劇是非常困難的,不僅要將“鬧”演繹出“自發(fā)”的情愫,還要毫不留痕得營造“喜”的共通感。
讓一個人笑,與讓千萬人笑是極為不同的,前者存在時間的偶然性,后者則需要時間積累的必然。情感共鳴是需要經(jīng)過大量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哲學思考造就的,一部喜劇片的成功在放映員掐著計時器,記錄戲院里觀眾哈哈大笑的次數(shù)背后,是對臺本、布景、表演的嚴苛考核。
有些演員天生就具有“某種笑點”,有如外貌的“別扭特征”,自然而然得使得人們見了發(fā)笑,我們說“這人長得真好笑”,常見于地上的喜劇表演社團內的演員,以極為夸張和個性化的造型讓人記憶猶新。
再者,依靠自身的特點發(fā)揚光大的“喜劇”,我們說周星馳是不按臺本的喜劇演員,在傳統(tǒng)的香港電影演員里,大多都是方法派的演員,但是周星馳卻打破了所有規(guī)律性的捆綁。
他始終在“演自己”,將自己的個人魅力無限放大,他所做的便是把最本我的那一面擺上臺,顛覆所有傳統(tǒng)理念內的東西,以“意想不到”的”意料之中”產(chǎn)生矛盾沖突,看似超乎于常理,實則都是生活中的經(jīng)驗。
像周星馳這樣的喜劇演員是稀缺的,他帶有使命般的喜劇天賦。
對于藝術的高度追求,和不肯退步的堅決,這一點與世界上另一位喜劇大師卓別林是共通的。
而巧合的是,周星馳與卓別林一樣都體驗過“貧窮”,早早就擔負起家中重任成了“小大人”,童年的這些生活經(jīng)驗都給予了他們日后藝術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的靈感。
卓別林的“流浪漢”:小胡須、細手杖、大號褲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晚禮服,到了香港,周星馳就變成了不受人待見有著天大夢想的無名螻蟻,他住在廉價天臺、骯臟市井,卻癡心有一日能夠攀登高峰。
一毛不拔
關于周星馳的吝嗇,亦是坊間盛傳的“惡習”之一。周星馳的“一毛不拔”甚至在他成名之后依舊不改。
這多少與他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從小依靠著母親辛苦搵食長大的周星馳,對于“掙錢養(yǎng)家”向來是惦記在心間,他曾多次在采訪中談及當初自己的母親是怎樣扛起一整個家庭。少時并不富裕的生活,也為周星馳烙下了“努力掙錢工作”的心愿,哪怕日后出名來錢了,這樣的心態(tài)依然沒有蛻化。
在91年與劉德華的作品《整蠱專家》中,有傳聞周星馳仗著自己的名氣飆升,將片酬翻到是劉德華的數(shù)倍;拍攝《大話西游》時本來與羅家英講好是3天酬勞是4萬2千元,卻拍了7天;王晶也曾在吳君如的訪談節(jié)目中透露,在當年周星馳客串《千王之王2000》時,7天的每天片酬高過外傳的120萬;讓周星馳拿下第21屆金像獎導演的作品《少林足球》本來想請老搭檔羅家英來出演,但當羅家英推辭到其他片約趕到片場時,周星馳卻以“戲份被刪除“為由讓其空手而歸。
在隨后的13年“口水戰(zhàn)”中,王晶亦數(shù)次暗示周星馳“愛錢”、“太小氣”、“不會做人”等,但是周星馳卻從未正面回應。
而后周星馳的星輝公司旗下簽署的藝人也屢屢因為與老板周星馳鬧出不和而憤然離開公司,多數(shù)的問題是來自于“利益的糾紛”。
童年的經(jīng)歷是會可能跟隨一生的,而“窮”這個經(jīng)歷,則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做事風格。誰都沒有體驗過周星馳曾經(jīng)體驗過的生活,就好像無人能真正評判他的這種“吝嗇”究竟是好是壞。
但無可否認的是,周星馳并不是一個“惡心腸”的老板,該發(fā)工資就發(fā),該給獎勵就給,只不過那些額外的費用并沒有規(guī)定周星馳“必須”得付出,就這一點而言,起碼周星馳做到了“本分”。
凡事得看兩面,從“片酬”、“情誼”等層面或許我們聽到、看到的周星馳的確是有些不盡人意,但在做公益方面,周星馳從來都不會手軟。
2008年汶川地震時,周星馳捐了3000萬港幣給了香港紅十字會。(至于為什么不是直接給大陸,細想一下你就會明白)
童心未泯的周星馳也默默地幫助修建學校,在偏遠西北山區(qū),周星馳自掏腰包捐獻30多間放映室和物質,并且捐助了100多所周星星小學。
最令人佩服的是,周星馳曾經(jīng)為癌癥中心捐獻過自己的骨髓!這也是至今可查的捐獻骨髓的華人藝人第一位!
這么些年來,只聽過外界說“周星馳視財如命,卻沒聽見他宣揚過做善事”,以下是網(wǎng)絡查到的星粉搜集的周星馳所做的公益慈善↓
(星粉挖出的資料)
高處不勝寒
周星馳的孤獨始于1992年,那一年,香港年度十大賣座影片中周星馳占了七個(鹿鼎記1、鹿鼎記2、武狀元蘇乞兒、審死官、家有喜事、逃學威龍2、漫畫威龍),并且前五名被周星馳包攬,其中《審死官》創(chuàng)下票房紀錄并獲得亞太影展影帝獎項,周星馳徹底占領了整個香港市場。
這個紀錄至今無人能破,這一年被影壇稱為“周星馳年”。
1992年的周星馳很無厘頭,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他逐漸成為無厘頭的周星馳。
7部電影的年產(chǎn)量已經(jīng)不能刺激這位喜劇天才,他始終沒有放棄對《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里的那種原始追求。他開始掌控片場,開始自我操控鏡頭,他迫切想要擺脫同質化演出帶來的疲乏感。
在1992年之后,周星馳的產(chǎn)量驟減,他甚至五年才會出現(xiàn)一部電影,這一切,或許正是對1992年的思考與回應。
2004年的《功夫》幾乎成為周星馳對1992年的最好回應,他毫不保留地鞭笞了自己在1992年的狀態(tài),用幾近哲學的武俠思辨為他贏得了第42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的殊榮。(李維林《周星馳的孤獨從1992開始》)
隨著年歲的增長周星馳的“孤獨”也愈發(fā)“猖狂”。
或許是華人喜劇界“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難遇知己,又或許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寂寞,當一頭的白發(fā)的周星馳再度出現(xiàn)在鏡頭前,我不禁感嘆,“說好不老的喜劇之王,老了……”
面對近年來作品外界評論的喜憂參半,年過半百的周星馳,似乎并不在意,就像一個執(zhí)著于玩偶的孩童,在等待著自己最喜歡玩具,至于別人怎么看,孤獨的周星馳早就不在乎了。
電影對他而言,是一股活下去的精神。
近年忠于“佛凈”
可以看出周星馳近年來對于佛學的癡迷,而在他的電影中時常會以“如來神掌”作為最終大絕殺的嗜好可能源于對粵語殘片的喜好。
周星馳是從小看黑白粵語殘片長大的那一代,在其中,雙方各執(zhí)一位,一手撐腰,一手頂天,接著一個碩大的神掌或是刀劍就會從中間辟出并在空中打斗,現(xiàn)在看來這樣的畫面多少有些滑稽,但卻給少時的周星馳留下強烈的印象,趨于漫畫式的比拼方法也為后續(xù)周星馳的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
在《西游降魔篇》中,成獸的孫悟空對玄奘說:“我把你的女人打的一根毛都不剩,你的佛在哪里”,玄奘卻說:“佛一直都在!
在周星馳的電影里,佛即萬物,萬物皆可成佛,這幾年的周星馳就好似脫變了一樣,“心存善念”成為了他近期電影的主旨,無論是以多么暴力(從《功夫》的監(jiān)獄血河到《西游伏妖篇》的恐怖妖怪),最終他都能夠以“大愛”來化解,這或許正是這幾十年間周星馳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悟出的道理,他不那么高深,不那么玄幻,而是用最能理解的視覺語言傳達給我們。
正如《功夫》的末尾,周星馳對著敗北的火云邪神俏皮的說道:“想學啊你,我教你啊”般純真可愛。
“你總是聽別人說他不好,有沒有聽過他說別人一句不好?”——黃秋生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尤以向太帶頭)坊間盛興娛樂明星“集體討伐”周星馳,一時之間這位帶給我們無數(shù)歡聲笑語的喜劇之王在旁人口中成為了一個背信棄義的“爛人暴君”。
但奇怪的是,即使流言蜚語肆起,周星馳本人還是選擇了“三緘其口”,從不回應任何事宜。
而他為人所稱贊的也正是如黃秋生所言的“從未說過他人一句是非”。所謂曲高則和寡,天才通常是寂寞的。
最后,套用林雪的一句話:
世界上只有一個周星馳 ▼
生日快樂,
永遠的喜劇之王!
投 稿
感恩有你!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