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diǎn)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原創(chuàng) 洪濤: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當(dāng)今學(xué)者的“囫圇吞棗”——兼談文化他者

已有 23 次閱讀   7小時前
原創(chuàng) 洪濤: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當(dāng)今學(xué)者的“囫圇吞棗”——兼談文化他者
古代小說網(wǎng) 2025-08-31 07:04
張隆溪教授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Routledge, 2023) 第十二章是From Ouyang Xiu to Su Shi (p.206) , 就是“從歐陽修到蘇軾”。這兩人代表北宋文學(xué)的成就。
第十二章共分七節(jié),討論蘇軾的部分就占了四節(jié)。由此可知蘇軾在北宋的文學(xué)地位顯赫,至少其作品得到張教授的特別重視。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張隆溪教授評論蘇東坡,說到:
His genius and poetic energy are simply irrepressible, and he often wrote about his quandaries with a sense of humor. For example, in the poem “First Arriving in Huangzhou,” where he was exiled after escaping a possible death penalty, Su Shi wrote:
I often laughed at myself for busily feeding my mouth,
In old age, my career has turned to go down the chutes.
My house surrounded by the river, I know fish must be good,
Lovely bamboo all over the mountain with fragrant shoots. (p.223)
張教授提到的這首“First Arriving in Huangzhou”(原詩是蘇軾《初到黃州》),反映蘇軾能以輕松幽默的心態(tài)面對逆境。
不過,將上引四個詩行拿來和漢語原作一起看,我們發(fā)現(xiàn)張教授只翻譯了《初到黃州》的頭四行:
自笑平生為口忙,
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
好竹連山覺筍香。
《蘇軾詩集》
張教授只引《初到黃州》的前半篇,大概是看中前半篇寫到“好吃的”:魚美、筍香。
張教授指出,蘇軾被貶,處身于貧困之地,但是蘇軾總能找到享受人生的方法:
In this barren place, there are fish in the river and bamboo shoots on the mountains, which can be made into delicious food. Su Shi was a gourmet who always found ways to appreciate good food and enjoy life, … (p.223)
意思是,江魚山筍都是蘇東坡眼中的佳肴……。所謂gourmet, 指“美食家;講究飲食的人”。
美食家,大致上就是老饕之類。蘇軾本人,作有《老饕賦》(孔凡禮點(diǎn)校《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頁16)。
用當(dāng)今通行俗話來說,蘇東坡可稱為“吃貨”(鄭培凱教授也說:“蘇軾是歷史上有名的吃貨。”語見鄭培凱《幾度斜暉蘇東坡》,中華書局2023年版,頁58)。蘇軾發(fā)明“東坡肉”,這事現(xiàn)在已是廣為人知。
Julia Khrebtan-Hörhager,Communicating the Other across Cultures (2023)
不過,“吃貨”寫過什么食物和食材?同時代的梅堯臣,在飲食方面也多有著墨,他對飲食的態(tài)度和蘇軾不同。為什么?蘇軾和韓愈都被貶到嶺南,他們怎樣對待“文化他者(the cultural Other)”?
張隆溪教授用英語呈現(xiàn)宋人的飲食書寫,其譯文和解說詞有好幾處值得商榷。問題也許是撰寫書稿時“囫圇吞棗”所致。本文探討具體內(nèi)情,主要使用考證方法,并剖析張書中兩個疑點(diǎn):“盧橘”、吃“籠蛇”。
蘇東坡在江南惠州
蘇東坡《初到黃州》這首詩(張教授筆下的“First Arriving in Huangzhou” )原有八句,張教授沒有翻譯后四句。
以下是《初到黃州》完整的八句(馮應(yīng)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頁994),附Burton Watson 的英譯:
自笑平生為口忙,
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
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
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bǔ)絲毫事,
尚費(fèi)官家壓酒囊。
華茲生(Burton Watson)譯《蘇軾詩選》
Funny - I never could keep my mouth shut;
it gets worse the older I grow.
The long river loops the town - fish must be tasty;
good bamboo lines the hills - smell the fragrant shoots!
An exile, why mind being a supernumerary?
Other poets have worked for the Water Bureau.
Too bad I was no help to the government
but still they pay me in old wine sacks. (Burton Watson)
上引英譯八行,摘自Burton Watson 的Selected Poems of Su Tung-P'o (Copper Canyon Press, 1996), p.85。
《初到黃州》的大意是,可笑自己一生為口腹到處奔忙,到老年事業(yè)卻荒唐無可取。(被貶到黃州) 江水環(huán)抱城郭,江魚想必味美;茂竹漫山遍野,竹筍想必香甜。(我蘇軾)身為被貶逐之臣,員外安置又何妨?詩人嘛按慣例要做水曹郎,只是我老蘇對政事已毫無補(bǔ)益,竟然還要耗費(fèi)皇上的俸祿來養(yǎng)著(慚愧慚愧)!
《東坡居黃考》
張教授未翻譯后四句(“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bǔ)絲毫事,尚費(fèi)官家壓酒囊”),僅保留前四句。這樣一來,只有前四句的《初到黃州》更加突顯東坡“愛吃美食”的形象。
蘇東坡在汴京因詩案而獲罪,被貶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qū))。黃州地處長江中游北岸,緊鄰長江干流,其城區(qū)距離長江主航道僅約3公里。
蘇軾在黃州四年多(1080—1084 年),他筆下‘長江繞郭知魚美’一句,應(yīng)該是指黃州當(dāng)?shù)佤~產(chǎn)上佳。
蘇東坡居黃州大約四年四個月,獲皇帝召回汴京。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東坡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不幸,到1094年,他又被貶往南方:廣東的惠州(參看:鄭培凱《幾度斜暉蘇東坡》中華書局,2023年,頁75-77)。
蘇東坡在惠州:荔枝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Routledge, 2023) 關(guān)注蘇東坡在惠州時期的飲食書寫。張教授說:.
…when he was exiled even further south in Huizhou, in modern-day Guangdong Province, a remote and bleak place in his time, he found the place producing the wonderful, sweet tropical fruit lychee. He wrote two poems about “Eating Lychee,”…
《蘇軾詩集合注》
這段話中的 lychee, 就是南方佳果荔枝。
宋哲宗紹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蘇軾在惠州吃到嶺南荔枝,作有荔枝詩兩首,其中《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贊譽(yù)有加:“……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qū)。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fēng)骨自是傾城姝……”(《蘇軾詩集合注》,頁2025。)
詩中的“白玉膚”,似是喻指荔枝的果肉呈白玉之色!板有Α憋@系用杜牧《過華清宮》三絕句第一首之典(“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第二首詩,題為《惠州一絕》,寫“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兩句后來成為嶺南荔枝的廣告語。
吃荔枝的人大多知道,荔枝雖是食療佳品,卻性熱(廣東人稱為‘熱氣’),食用過多易上火。蘇東坡說每天吃三百顆,這數(shù)量(按常見荔枝大小,三百顆約有數(shù)斤重)或?qū)偬摂M,又似是文學(xué)上的夸張。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有人認(rèn)為,“日啖荔枝三百顆”說不定是源自方言的發(fā)音。
有人擬想:當(dāng)?shù)乩习傩沼帽镜胤窖詫μK軾說道:“大人,一啖荔枝三把火哦!”(意思是吃一口荔枝會生出三把火)。蘇東坡誤聽“一啖”為“日啖”;“三把火”為“三百顆”。
不過,吃一口荔枝就產(chǎn)生三把火,這說法也是夸張。“日啖荔枝三百顆”則反映“吃貨”蘇東坡嗜吃荔枝,而且食量之大,非比尋常。
林衛(wèi)輝《此生有味:蘇東坡美食地圖》(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24年)第63章引蘇東坡說:“余在南中五年,每食荔枝,幾與飯相半!保ㄠ嵭堋斗s記》)。東坡在惠州兩年又七個月。
“盧橘楊梅次第新”:盧橘 = Orange?
蘇東坡《食荔支二首并引・其二》寫荔枝和其他生果。對這首詩,張隆溪教授是這樣解說的:
...Huizhou, in modern-day Guangdong Province, a remote and bleak place in his time, he found the place producing the wonderful, sweet tropical fruit lychee. He wrote two poems about “Eating Lychee,” of which the second one reads:
Under the Lofu Mountain, four seasons are all spring,
Oranges and bayberries are ripe one after another.
Eating three hundred lychees every day,
I wouldn’t mind long being such a southerner.
《蘇東坡全集》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詩集合注》頁2066。)
蘇東坡的這首《食荔支二首并引・其二》,寫了三種嶺南羅浮山的佳果:盧橘、楊梅、荔枝。詩的后兩句,許多人都能背誦,使嶺南荔枝的名聲大振,其實(shí),原詩所寫不單單是荔枝,前兩句還寫到其他果品“次第新”。
“次第”指次序、時序,“新”是新鮮或者新產(chǎn)出。次第新,就是種種佳果相繼成熟,不斷有新鮮生果可吃。這是“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最佳前提。
到了嶺南的東坡居士,面對相繼成熟的各種嶺南佳果,不會只對荔枝情有獨(dú)鐘,否則他就不會說到“盧橘楊梅”。
張隆溪教授將“盧橘”翻譯成 Oranges。這譯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橘”和“Oranges (橙)”是柑橘屬中不同的物種,在植物學(xué)分類、形態(tài)特征、口感、品種等方面“橘”和“橙”都有明顯區(qū)別。
李時珍(約1518-1593年)認(rèn)為“盧橘”是金橘。
萬歷金陵刻本《本草綱目》(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李時珍對盧橘做了一番考證,判定:盧橘就是今天所說的金橘。李時珍認(rèn)為“盧”字是黑色的意思,指金橘未成熟時色作青黑。
金橘,自然不是橙類。換言之,李時珍的考據(jù)幫助我們判定:“盧橘”不是橙。
英文里,kumquat(柑橘)、lychee(荔枝)、longan(龍眼)都從粵語音譯的。枇杷的英文loquat,來自盧橘的粵語發(fā)音(陳恒漢《語言的流播和變異:以東南亞為觀察點(diǎn)》,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6年版,頁170)。
陳恒漢《語言的流播和變異:以東南亞為觀察點(diǎn)》,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6年版。
“柑橘”是統(tǒng)稱詞,可譯為 citrus,而“橘子”的準(zhǔn)確譯法是tangerine。簡言之,tangerine比orange更貼合“橘子”的物種特性。
張隆溪教授也許認(rèn)為“橘”大致等于 oranges? 也許,張教授認(rèn)為在譯文中使用oranges比較便利英語世界的讀者解讀譯文?……
無論如何,如果張隆溪教授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23) 的中文版用上“漢英對照”的形式排印,那么,讀者可能認(rèn)為東坡寫“盧橘”是寫錯了,英譯者(張隆溪教授)替東坡修正為 oranges。
這商品的包裝圖文顯示:盧橘 → loquat(枇杷)
事實(shí)卻是:東坡《惠州一絕》根本沒有寫“橙”(orange)。
橙、橘,兩不相混:“橙黃橘綠時”
也許,有些人會這樣想:橙、橘兩者,蘇東坡本人未必分得很清楚……
可是,蘇東坡寫過“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見《蘇軾詩集合注》頁1634)!白钍浅赛S橘綠時”這詩句說明蘇東坡沒有將橙橘相混。
詩題中出現(xiàn)“劉景文”,這人就是劉季孫。劉季孫,字景文,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曾駐于杭州。蘇東坡在杭州和劉景文有交往。
元祐四年(1089年),蘇東坡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參看:鄭培凱《幾度斜暉蘇東坡》香港中華書局,2023年,頁150)。
鄭培凱《幾度斜暉蘇東坡》,中華書局2023年版。
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到任。在杭州期間,蘇軾因感慨劉景文人生坎坷遭遇,憫其愁苦,作《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此詩應(yīng)當(dāng)時之景色而作(有橙、有橘)。
蘇東坡希望劉景文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窮而頹唐下去。這首《贈劉景文》的譯文,見于華茲生(Burton Watson)的Selected Poems of Su Tung-P'o,詩題為Presented to Liu Ching-wen (1090):
Lotuses have withered, they put up no umbrellas to the rain;
one branch of chrysanthemum holds out against frost.
Good sights of all the year ’d have you remember,
but especially now, with citrons yellow and tangerines still green.(p.119)
從上引華茲生的譯文可見: 橘就是tangerines,沒有和其他果品相混淆。
潘富俊《蘇東坡顛沛流離植物記》,貓頭鷹出版社2025年版。
蘇東坡的其他詩篇也反映“吃貨”蘇東坡對橙有認(rèn)識。他知道金橙與松江鱸魚是絕配。蘇東坡《金橙徑》(鄭培凱《幾度斜暉蘇東坡》頁66):
金橙縱復(fù)里人知。
不見鱸魚價自低。
須是松江煙雨里。
小船燒薤搗香虀。
這首詩是說:金橙,里人(本地人?)都知道,然而,如果金橙不和鱸魚放到一起食用,金橙的好處就不能突顯,因而價格太低(洋州太守文同在《金橙徑》詩說:“金橙實(shí)佳果,不為土人重”)。
那怎么辦呢?
蘇東坡認(rèn)為:只有等到松江煙雨蒙蒙,帶上金橙,駕一葉小舟,金橙配燒鱸魚同吃(齏:搗碎的姜、蒜或韭菜的細(xì)末),到時才能顯現(xiàn)金橙的價值。
鄭培凱教授指出,《蘇軾文集》卷七十三《煮魚法》實(shí)是借鑒了唐宋名菜金韲玉膾(《幾度斜暉蘇東坡》頁62。)其中“玉”指魚肉,“金”指配料。
孔凡禮點(diǎn)!短K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
楊梅、盧橘、荔枝,在其他蘇東坡詩篇也出現(xiàn)過,例如:蘇東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這樣寫: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qū)。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fēng)骨自是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我們的焦點(diǎn)落在“南村諸楊”“北村盧”。 “南村諸楊北村盧”中的“楊”是楊梅的簡稱;“盧”應(yīng)是盧橘的簡稱(注意:“盧橘”在此詩之中,簡稱為“盧”,沒有被簡化成“橘”)。
《蘇軾小品》,王文君注評,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蘇東坡在杭州: 宋代嶺南的盧橘,會不會是“枇杷”?
盧橘,在東坡詩中也可能是指枇杷(loquat)。古人已有此說法。東坡詩《贈惠山僧惠表》是這樣寫的:
行遍天涯意未闌,
將心到處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
案上楞嚴(yán)已不看。
欹枕落花馀幾片,
閉門新竹自千竿。
客來茶罷空無有,
盧橘楊梅尚帶酸。
這首《贈惠山僧惠表》詩,也是同時寫盧橘、楊梅。
《冷齋夜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冷齋夜話》卷一記載:“東坡詩:‘客來茶罷無所有,盧橘楊梅尚帶酸。’張嘉甫曰:‘盧橘何種果類? ’答曰:‘枇杷是也!保ɑ莺樽焕畋C、金圓校點(diǎn)《冷齋夜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頁12)。
換言之,《贈惠山僧惠表》詩寫出來以后,張嘉甫問:盧橘是什么;卮鹫f是枇杷。張嘉甫又問:“何以驗之?”對曰:“事見相如賦!
這里說的“相如賦”,應(yīng)該是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賦文有云:“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榛,枇杷橪柿……”(臧勵和《漢魏六朝文》,臺灣商務(wù)印書館2005 年版,頁66)。
然而《上林賦》中,那段話羅列了若干種果樹,最先出現(xiàn)的“盧橘”如果就是枇杷的話,那么,枇杷沒有必要在稍后再度出現(xiàn)。
因此,我們似乎可以依據(jù)《上林賦》的果名排列來推斷:盧橘不是枇杷,而是另一種水果(除非連司馬相如也沒有搞清楚盧橘是什么)。
《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版。
古人(宋朝)的證詞:盧橘核如龍眼
宋人所稱“盧橘”,其外形如何、內(nèi)里果核如何,只有宋人才知道(司馬相如是漢朝人,漢朝人不會知道宋朝的“盧橘”實(shí)指何物)。宋代李彌遜(1085—1153)在《盧橘》一詩中是這樣描述的:
皮似稗柿松而剝,
核如龍眼味甘鮮。
滿盤的皪如金彈,
業(yè)子分嘗憶去年。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二十八最早收錄。這確立李彌遜《盧橘》的宋代屬性。李彌遜《盧橘》另見于《全宋詩》第30卷)。
從“核如龍眼”四字來看,李彌遜所寫“盧橘”顯然更像是枇杷,因為枇杷核大小、顏色與龍眼核比較相似。相反,橙的果籽,沒有大如龍眼核的。橙籽更不會是龍眼核那樣呈深褐黑色。
李彌遜所見之盧橘,“皮似稗柿”。這種果皮也和枇杷之皮相似。
此外,宋代朱翌的《猗覺寮雜記》卷上:“嶺外以枇杷為盧橘子。”(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中國農(nóng)學(xué)遺產(chǎn)選集》第14卷,第1期,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259 頁)。
四庫叢刊本《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夾注:盧橘,枇杷也。
所謂“嶺外”,是古代對五嶺以南地區(qū)的泛稱,大致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兩省的南部地區(qū)。
南宋王十朋《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引師尹曰:“《談助》云:‘盧橘,枇杷也!保ā短K軾詩集合注》,頁1598)。
明朝陶宗儀《輟耕錄・盧橘》說:“世人多用盧橘以稱枇杷。”(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六)。陶宗儀本人認(rèn)為“盧橘”不是“枇杷”,但是,陶宗儀的話反映世人將枇杷稱為盧橘。這大概是宋、明間的事。
蘇東坡本人的詩作,似乎也證明:有些地方,所謂“盧橘”,就是枇杷。
上文已經(jīng)提及,蘇軾和劉景文有交往(按:《蘇軾詩集》卷三十二有多首提到劉景文)。蘇軾《真覺院有洛花,花時不暇往,四月十八日,與劉景文同往賞枇杷》(《蘇軾詩集合注》卷三十二,頁1597-1598):
綠暗初迎夏,
紅殘不及春。
魏花非老伴,
盧橘是鄉(xiāng)人。
井落依山盡,
巖崖發(fā)興新。
歲寒君記取,
松雪看蒼鱗。
上引詩第三句中的“魏花”,即魏紫。魏紫與“姚黃”并稱“牡丹雙絕”,在園藝史和文化典籍中多有記載。詩題上的“洛花”當(dāng)即“洛陽花”,指魏紫(參看《蘇軾詩集合注》頁2031)。賞花之事頗常見,那么,蘇軾詩題中的“賞枇杷”三字,作何解釋?
《東坡事類》,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
詩題中的“枇杷”很可能就是詩中第四句所寫的“盧橘”。四月,正是枇杷果成就的季節(jié)。枇杷花期通常從10月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次年2月。
大概當(dāng)年的四月十八日真覺院中可賞之花較少(“紅殘”應(yīng)該是指花殘凋落),所以,詩題說他(蘇東坡)和劉景文去“賞枇杷”,而詩中有“盧橘”。
無論蘇東坡所見“盧橘”是枇杷還是橘類,總之“盧橘”都不會是“橙”。因此,張隆溪教授將東坡詩中的“盧橘”譯成orange,能說得通嗎?
吃蛇、吃蝦蟇: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蘇東坡被貶往黃州,黃州地近長江,東坡賦詩有“長江繞郭知魚美”之句。本文上面提過《蘇軾文集》卷七十三收錄了東坡的《煮魚法》。不少宋人提到當(dāng)時的人愛吃河豚。
近人錢鍾書說:“宋代烹飪以蔞蒿、蘆芽和河豚同煮……!保ㄥX鍾書《宋詩選注》,三聯(lián)書店2020年版,頁121。)
《宋詩選注》
北宋詩人梅堯臣(1002—1060)的五言古詩《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也寫到“河豚魚”,竟因此而得到“梅河豚”之綽號(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頁118)。梅堯臣詩還提及柳宗元吃蝦蟇(蝦。、韓愈怕吃蛇。
《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這首詩敘述河豚美味卻有毒,梅堯臣認(rèn)為不值得為嘗其美味而送命,也許這詩還暗諷刺世間有人為了名利而不顧生命和氣節(jié)。張隆溪教授英譯了此詩的開頭部分。原詩的首十六句是: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dāng)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
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
庖煎茍失所,入喉為鏌铘。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持問南方人,黨護(hù)復(fù)矜夸。
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首十六句后,張隆溪教授轉(zhuǎn)為解說:
清水茂《韓愈》(1958年版)
The poet failed to dissuade southerners from eating such poisonous fish and he realized that the exquisite flavor and the deadly poison are so intertwined that they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He recalled that the Tang poet Han Yu ate snakes when he was sent in exile in Chaozhou,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ough he was scared of it at first, and that Liu Zongyuan even came to like eating toads or frogs in Liuzhou, in Hunan Province. (p.210)
上面那段解說詞提到“Han Yu ate snakes when he was sent in exile in Chaozhou”,意思是:被貶的韓愈在潮州(Chaozhou)吃蛇﹔snakes,指超過一條蛇。
歷史書上,有韓愈有在潮州吃蛇的記載?
存世的文獻(xiàn),似無韓愈吃蛇之記載。相反,根據(jù)韓愈的詩作《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的描述,我們知道韓愈害怕吃蛇,也沒有吃蛇。
Spatial Imaginaries in Mid-Tang China (Cambria Press, 2018)
韓愈在《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詩中提到“惟蛇舊所識,實(shí)憚口眼獰。開籠聽其去,郁屈尚不平”。意思是,蛇是他以前就認(rèn)識的東西,實(shí)在害怕、畏懼(“憚”)蛇口蛇眼的猙獰之態(tài),于是打開籠子放它離開,看著它委屈不平地爬走。
由此可見,韓愈當(dāng)時沒有吃蛇,選擇將那蛇放生。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見于錢仲聯(lián)集釋《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頁1132—1136。
元和十年韓愈抵達(dá)潮州。錢仲聯(lián)推測,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或作于赴潮州途中(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頁1133),全詩如下:
鱟實(shí)如惠文,骨眼相負(fù)行。
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
蛤即是蝦蟆,同實(shí)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斗以怪自呈。
其馀數(shù)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調(diào)以咸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fā)越,咀吞面汗骍。
惟蛇舊所識,實(shí)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郁屈尚不平。
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并。
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昌黎詩系年集釋》
上引詩篇的結(jié)尾處“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并”是說:韓愈也不指望被放生的蛇會像傳說那樣將來銜一顆靈珠來報答(韓愈)自己。
梅堯臣應(yīng)該是知道韓愈這件放蛇之事之詩,所以梅氏的《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有這樣的詩句:
吾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餐籠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退之來潮陽,始憚餐籠蛇”用韓愈詩之典故。我們將韓愈詩和梅堯臣詩對照,可以看到:梅堯臣寫“憚”、“籠蛇”,皆以韓愈詩的“實(shí)憚口眼獰。開籠聽其去”為本。 梅堯臣“始憚餐籠蛇”之句,是說韓愈畏避吃籠蛇。
張隆溪教授的“Han Yu ate snakes when he was sent in exile in Chaozhou”之說,從上引梅堯臣詩、韓愈詩都無法得到證明(韓愈詩明確說“開籠聽其去”)。
Charles Hartman, Han Yü and the T’ang Search for Unity.1986
張教授說韓愈在潮州吃蛇,是不是另有依據(jù)?我們讀者希望張教授能補(bǔ)充說明。
如果韓愈后來入鄉(xiāng)隨俗也吃起蛇來,那就不是小事。為什么?請看下節(jié)。
謫臣如何面對文化他者
柳宗元因 “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今湖南永州)。在永州期間,他寫下《捕蛇者說》《永州八記》等名作,也在書信中記錄了當(dāng)?shù)氐纳罴?xì)節(jié)。
柳宗元在貶謫柳州期間向友人透露了柳州的飲食風(fēng)俗。韓愈以《答柳柳州食蝦蟆》詩回應(yīng):
蝦蟆雖水居,水特變形貌。
強(qiáng)號為蛙蛤,于實(shí)無所校。
雖然兩股長,其奈脊皴皰。
跳躑雖云高,意不離濘淖。
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
周公所不堪,灑灰垂典教。
我棄愁海濱,恒愿眠不覺。
叵堪朋類多,沸耳作驚爆。
端能敗笙磬,仍工亂學(xué)校。
雖蒙勾踐禮,竟不聞報效。
大戰(zhàn)元鼎年,孰強(qiáng)孰敗橈。
居然當(dāng)鼎味,豈不辱釣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
而君復(fù)何為,甘食比豢豹。
獵較務(wù)同俗,全身斯為孝。
哀哉思慮深,未見許回棹。
韓愈提到“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彼坪跛鸪醪荒芙邮,后來稍能……(按:“稍稍”的語義含糊,似乎是指稍能吃一點(diǎn)蝦。。
曾楚楠編《韓愈在潮州(增訂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蝦蟆”,可能相當(dāng)于唐代嶺南地區(qū)被當(dāng)作食材的蛙類,即與今天“田雞”所屬的蛙類范疇重合。
說到底,韓愈表明“常懼染蠻夷”,意思是擔(dān)心他自己近墨者黑,也染上了南方人的文化習(xí)俗(另外,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也描繪潮州瘴癘環(huán)境,表露了貶謫憂懼:“單立一身,朝無親黨,居蠻夷之地,與魑魅為群……”)。
韓、柳的詩篇,客覌效果是將私人體驗上升為“如何面對文化他者”的公共議題。初步看,韓愈的儒者本位意識似乎比較頑強(qiáng),他對“蠻夷”(他者)甚是警惕。
因此,吃什么不吃什么,表面上看是日常生活上的小事,但是,在韓愈眼中,“不吃什么”大概涉及對文化立場的堅持、涉及夷夏之防,絕不是小事。
韓愈這樣堅持文化本位和主體性,在當(dāng)近學(xué)者眼中,也許算是“過分強(qiáng)調(diào)‘異’而忽略了‘同’”?
這種意見,有一定的道理?墒,“過分”本身,能量度嗎――怎樣才算是“過分”?有沒有標(biāo)準(zhǔn)?
如果沒有的話,只是“以己見為標(biāo)準(zhǔn)”,不見得有很大的意義:因為韓愈有權(quán)堅持“己見”、堅持異而不同化。
誰來定標(biāo)準(zhǔn),誰來宣判別人“過分強(qiáng)調(diào)”?
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韓愈也有權(quán)批判有些人“過分強(qiáng)調(diào)‘同’而忽略了‘異’”。
宋人蘇軾被貶嶺南時,曾寫下“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的詩句(《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見于《蘇軾詩集合注》頁2123),這說明嶺南地區(qū)在宋代有食用蝙蝠的習(xí)慣。蘇東坡自外于“土人”,土人是土人,而東坡是東坡,那么,難道蘇東坡也屬于“過分強(qiáng)調(diào)‘異’”?
“同”、“異” 如果被二元對立化,有多少實(shí)際意義?“同”、“異”如果被本質(zhì)化,有必要嗎?
蘇東坡的心態(tài)和“生命治愈”
北宋蘇東坡大概知道韓、柳的事跡。蘇東坡《聞子由瘦》的前半提到自己在海南島的情況。其中也提及“蝦蟆”:
《蘇軾全集校注》
土人頓頓食薯芋,
薦以薰鼠燒蝙蝠。
舊聞蜜唧嘗嘔吐,
稍近蝦蟆緣習(xí)俗。
“薰鼠”是以田鼠制成的臘味;“蜜唧”是小鼠仔。我們不知道蘇東坡有沒有接受土人之薦,有沒有吃過。以他個性之豁達(dá),就算嘗試吃“薰鼠”和“蜜唧”也不足為奇。他不時書寫南方飲食帶給他的歡喜。
蘇東坡說“稍近蝦蟆”,語氣和韓愈“近亦能稍稍”相似。
蘇東坡在海南儋州
分享 舉報